开发式扶贫奏华章 产业引领闽宁协作驶入快车道
成片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在贺兰山下整齐铺开。记者 王晓龙 实习生 马楠 摄
宁夏国圣食品公司由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记者 王猛 摄
如何让扶贫从“输血”转为“造血”,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20年来,闽宁协作成功实现了由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福建省将人才、资金、技术、经验输送到了宁夏,结合宁夏贫困地区的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培育发展宁夏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脱贫之路。
随着产业援宁的一个个项目在宁夏这片热土落地,一笔笔资金集中注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受援地的群众也从中受益,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闽宁镇:打造“一城两园” 铺就致富之路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闽宁镇,通过20年的闽宁协作,为当地移民铺就了一条产业致富之路。2015年,闽宁镇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350元,比移民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0元增加了17.8倍,成为移民致富示范镇。
经过福建省多年的产业化扶贫,全镇初步形成了“建园区、养黄牛、种葡萄、抓劳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闽宁镇“一城两园”的发展思路。“一城”即抓好闽宁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打造宁夏第一镇;“两园”即抓好闽宁扶贫产业园和闽宁产业城两个园区建设。
2013年10月,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上,福建广亚集团等13家企业正式进驻闽宁产业城,金强集团投资10亿元的硅酸盐保温板项目、亚通创新集团投资约5.7亿元的现代农业设施项目、银峰集团投资30亿元的新型铝型材制造项目、成功红酒业有限公司投资6.5亿元的葡萄酒业城项目、牧乐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机械制造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纷纷落户闽宁产业城,助力打造宁夏移民致富第一镇。
西吉闽宁产业园:发展优势产业 助力转型升级
投资10亿元的宁夏(西吉)闽宁产业园,是宁南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也是经济开发开放示范区和西吉优势资源加工产业聚集区。园区通过产业扶贫先行先试,让更多大山里的百姓走上了康庄大道。
据了解,福建莆田市秀屿区与固原市西吉县对口协作以来,西吉闽宁产业园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轻工、电子、物流、商贸服务“一园五区”的整体空间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投产马铃薯深加工、服饰加工、回乡刺绣、塑胶制品、食品包装、电子产品、自行车生产、精油加工、建材制品等企业15家,吸纳1300人就业,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8亿元。
自西吉闽宁产业园建成以来,莆田市先后援助西吉县各类项目68个,累计投入资金5900多万元,特别是秀屿区与西吉县对口协作以来,两县区进一步创新协作方式,大手笔、宽领域推进协作,帮助西吉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隆德闽宁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产业聚集
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自建园之初,就从抓招商引资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先后招商引进新坐标鞋服、天鸿食品等32家企业落户园区。
按照“充分依托闽宁协作、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突出扶贫带动作用、创新发展工业地产、严守环境保护红线”的原则,隆德县举全县之力加快闽宁扶贫产业园建设。近年来,广州香雪集团中药资源开发公司、大连佐源集团、浙江日普集团以及上海果脯、阿里巴巴电商等项目相继启动。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成为该县第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企业,公司生产的时尚花饰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固原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2015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87亿元,解决就业1504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创汇型的人造花项目下线生产,解决了900多人就业,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隆德中药材:成为朝阳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在隆德县,从福建等地引进推广的中药材新品种,提升了产业现代化水平。结合六盘山独特的地理优势,突出六盘山道地药材,建成以秦艽、黄芩、黄芪、柴胡、党参、枸杞为主导的万亩中药材优质种苗基地和10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作为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闽宁协作中,福建投资兴建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民科学化种植中药材,并多次在福建举办隆德县中药材等项目专场推介会。
截至目前,在福建挂职干部及福建企业家的带动下,隆德县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种植”,积极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GMP认证,构筑种植、加工、营销和研发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努力在种植规模、种植标准、农户参与度、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逐步实现由“中药材原料基地”向“中医药产品生产基地”转变,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冷凉蔬菜:帮农民脱穷帽 让户户钱袋鼓
依托当地高原气候冷凉、生态绿色的地理环境优势,固原市正在建设中国冷凉蔬菜产业基地。在挂职干部陈玉鹏、陈奋强的牵线搭桥下,2009年4月,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涵江华林蔬菜有限公司在西吉县征地110亩,首期投资6000万元,成立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标准、全程技术指导、确保产品质量,经初步加工后,面向全国市场销售。
闽商林水英投资的华林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种植的“华林模式”。几十种高端蔬菜引入西吉,打破了山乡蔬菜种植“老三样”。华林公司的现代农场有5200座温棚,年产蔬菜3万吨,8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里变身产业工人,周边300多农户也开始种植起冷凉蔬菜。华林公司自创建以来,综合投入已超过2亿元。
“华林蔬菜”西吉生根,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农民。据西吉县农经部门测算,以往除去各项费用支出,当地农民每年每亩的纯收入不足500元。而华林公司一次性就向土地流转合作社支付每亩500元的租赁费。种植基地建成后,带动吉强、兴隆两镇5个行政村300多户农民从事现代有机蔬菜生产,每户每年仅种植蔬菜就可增加1万多元收入。把土地流转出去收租后,农民还可在自家门口的蔬菜公司打工或外出务工挣钱。目前,基地雇工人数1000多人,月工资平均1000元,用工高峰期可达2000多人。
泾源肉牛:建设高端基地 拓宽扶贫之路
畜牧业已成为泾源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当地正在破解多元化饲草基地、良种繁育、基础牧畜、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等产业发展难题,形成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产业链。
在福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泾源肉牛产业开始走上“产业+农户”的道路。不仅同时建设了国际良种胚胎移植繁育示范小区,还对基础母牛专门进行胚胎移植繁育。通过扶持贫困农户种植优质牧草,投放母牛,走脱贫致富之路。福建扶持水沟万头养殖园区、大田新天地万吨饲草料配送中心和泾河源镇冶家村安格斯基础母牛养殖示范项目,这些帮扶让泾源百姓交口称赞。“泾源黄牛”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的注册,也为草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年间,泾源县通过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扶持基础母牛存栏和标准化园区创建,在现有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依托养殖园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农民发展养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覆盖。目前,该县通过建设六盘山肉牛交易中心,打造西北最大的肉牛集散地,牛羊肉产业正在向标准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
六盘山苗木:形成产业集群 引领产业转型
六盘山苗木全国有名,如何引领泾源县苗木产业转型,成为福建援宁挂职干部的“心头事”。挂职干部多次南下搬救兵,闽商姚迅带着公司法律顾问等团队来到泾源县,仅2个多月时间,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宣告成立。
随后,皇达公司干了几件让山区农民大开眼界的事:建立苗木专业交易市场,统一了数千个沿路而设的摊点;产品公开上网,面向全国销售;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所建立珍稀苗木育苗实验室,对六盘山70多种濒临绝种的珍稀花木进行人工繁育。在皇达“头脑风暴”的启迪下,市场、流通、信息、品种等“死穴”随之打通。2013年,泾源县苗木专业交易市场成交额1.5亿元,占全县苗木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建成珍稀苗木生产基地并成功上市,六盘山地区形成苗木产业集群。
经过几年发展,该公司已形成集苗木珍稀品种研发、繁育、大面积种植、苗木交易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机构。该公司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针对六盘山区乃至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合作开发和推广,在泾源县设立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1月13日,该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西吉马铃薯:通过深加工 变身“金豆豆”
2011年底,为响应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战略,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来到西吉县投资建厂,成立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经过5年发展,国圣公司不仅打造了宁夏马铃薯种薯基地,还让小土豆摇身一变,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零食。
2012年10月,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技术互利的模式,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设繁育基地等任务,打造土豆加工全产业链。该公司依托西吉县丰富的马铃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将国内现有休闲食品加工设备进行改良,对马铃薯深加工工艺进行革新,提高了马铃薯在休闲食品中的添加量及营养成分,全面提升西吉马铃薯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国圣公司完成了14条现代化马铃薯加工生产线,可生产29种马铃薯休闲食品,每年可直接使用当地新鲜马铃薯约4万吨,年生产清真土豆饼干、土豆沙琪玛等马铃薯休闲食品达数万吨,为当地数千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六盘山脚下的土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豆豆”。
菌菇产业:种下幸福草 长成摇钱树
在西海固,老百姓喜欢称种植菌菇的草为“闽宁草”“幸福草”。20年来,闽宁协作创造性地将菌草产业引人西海固地区。人称“菌草之神”的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被福建省领导点将上阵,任务是帮助宁夏发展菌草业。菌草技术在宁夏的引种成功,打破了西海固地区以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从1997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5批205名技术人员到宁夏推广菌草扶贫技术,并分别在彭阳、原州区、海原等地建立示范点,逐步扩展到宁夏各地,开启了西海固地区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多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探索和努力,在彭阳等荒漠化贫困地区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产业,授之以渔的“造血式”产业扶贫,帮助成千上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全区累计种植菌草17万棚,解决就业2.28万人次,行业新增产值2.87亿元,山区农民增收1.66亿元。菌草种植已成为闽宁对口扶贫项目中群众受益最大的增收项目,大部分菌草种植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们亲切地把菌草技术称为“摇钱树”。
如今,彭阳菌菇已形成品牌,走上西安、兰州、银川等城市市民的餐桌。
德龙酒业:葡萄酿美酒 戈壁变绿洲
10年前,永宁县闽宁镇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片沉寂千年的戈壁荒滩,但是闽籍侨商陈德启却从荒凉中看到了希望,“我要在这里种出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2007年,陈德启来到闽宁镇后,突然对贺兰山东麓这片戈壁滩有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原本打算投资做房地产生意的陈德启彻底改变了主意,他找来多名葡萄种植专家对贺兰山东麓土质进行鉴定和分析,最终确定贺兰山东麓和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生产地同处于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纬度”。2008年,陈德启注册成立了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与永宁县政府签订了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协议。
陈德启最终投资7亿元,在闽宁镇10万亩荒漠戈壁建起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酒庄,不仅吸纳千余人就业,还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葡萄产业。公司还引进了意大利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先进的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打造集种植、酿造、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葡萄产业园区,创造了让沉寂上亿年的戈壁滩变绿洲的奇迹。(记者 阎文华 赵 磊)
来源: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