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三高”之困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自古以来,粮食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从2004年以来,国家持续把农业列为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焦点,重农扶农力度可见一斑,各种农业补贴逐年增加,粮食省长责任制、土豆主粮化等各种措施持续推动,各方努力的结果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截止到2014年,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一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710万吨,比2004年增加13765万吨,十一年间粮食增幅高达29.3%。
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满足人民的自给需求,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粮食价格,国家对粮食进行实时收储,带来的间接后果就是高收购量和高库存量。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已经大大高于国际17%-18%的正常水平;过高的粮食库存量使得当前我国的粮食仓容水平总体紧张,部分地区甚至严重不足。为此,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在2014、2015两年时间内,我国计划新建仓容1000亿斤。另外对“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也增加到20亿元。据统计,2014年中央财政对粮食行业各类设施建设投资高达54.5亿元。
面对粮食领域高产量、高收购量和高库存量的“三高”现象,某粮食行业人士称“粮食三高是一件好事,是一件愉快的负担。”参加“两会”的部分委员建议要不断通过多种措施继续调动产区农户、新型主体的种粮积极性,绝不能让粮食生产掉下来。那么粮食“三高”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从供需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粮食总体供需仍保持宽松格局。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小麦、玉米和稻谷等三大主粮进口总量近年有扩大趋势,粮食供给持续增加;粮食消费刚性增长,但是随着食物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粮食消费增幅进一步缩小,总体来看,我国粮食总体供需形势较为宽松,但是粮食品种供需不平衡及粮食区域供需不平衡问题仍比较突出。从品种来看,受种植比较收益影响,粮食品种生产出现替代现象,产不足需品种仍需要大量的进口替代;从区域来看,粮食主产区基本处于供给有余状态, 主销区则供不足需,当前我国东北、冀鲁豫地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南沿海、京津地区则相反,供求失衡日益严重,自给能力不断下降。这种分化最终导致“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的转变,并且这种格局在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随着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国家收储量也不断加大,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粮食总量达到36490万吨,同比增加2045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12390万吨,同比增加4070万吨。过高的收购量导致粮食库存压力巨大,相应的粮食保管费用也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较重。与此同时,库存不断增加也使得粮食保存难度增加,坏粮风险日益加大。据相关部门统计,由于粮食企业存储每年损失粮食高达750万吨。
粮食“三高”背后凸显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新常态下谈国家粮食安全,不应该过分追求粮食数量的安全,更应该注重粮食的结构安全,质量安全。
首先要重视粮食收储政策转变。自实施收储制度以来,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均起到很大的作用,提振农户种植热情,为粮食增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连增,国储粮食规模庞大。一方面最低收购价提高,将我国粮食价格提升至高位水平,另一方面每年庞大的收储规模也为财政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托市政策的弊端逐渐渐显,后期粮食收储政策应逐渐转变。其中,开始试点的目标价格政策也是发展方向之一,逐步让粮食市场向市场化过渡,在市场自发形成的粮食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
其次要合理控制库存消费比。库存消费比是本期期末库存与本期消费量的比值。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一个衡量粮食安全水平的意向指标,过高或者过低都属于危险。一般国际上将17%这一数值当做合理的库存消费比水平。对国内市场而言,目前我国粮食总消费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粮食库存逐年增加,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远高于17%-18%的国际警戒线,过高的库存消费比给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后期应采取合理措施,逐渐降低库存消费比,使之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
再者要加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近几年,受种植比较收益及非粮用地增加的影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种植结构也出现小幅调整。产量高、种植效益比较好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而种植效益低、种植费工费力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逐渐萎缩。这种情况在粮食主产区格外明显。比如黑龙江地区,近几年随着玉米种植收益提升,部分大豆种植区域被玉米替代。比如在南方地区,需要人工种植的油菜籽,由于种植收益偏低,部分油菜种植区域被落荒或者被其他农作物替代。在此情况下,基于种植收益自发形成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更容易引发区域性的粮食结构失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国家采取措施,通过行政推动、资金补贴等手段加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品种平衡、区域平衡。
最后要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粮食作为大宗商品,国际流通量较大,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4/15年度全球粮食贸易量约3.4亿吨。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需,也是调控我国粮食总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通常被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我国,这种情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2015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凸显了国家对粮食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粮食供给主要依靠自给,粮食进口控制较严格,主要实行配额制度。从2014年的进口数据来看,我国小麦进口约占全年小麦消费量的2.5%,玉米进口约占全年玉米消费量的1.3%,大米进口约占全年大米消费量的2.8%。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低。从当前国内外价格对比来看,小麦、玉米及大米价格均呈现内高外低的格局,且国内外粮食价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低粮价优势,合理控制进口节凑,替代一部分国内粮食生产,从内外两个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