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需要“回报”

24.12.2015  11:41
 

  什么是慈善?慈善是情感扶持,也是心灵抚慰,能够让人们在爱的传递和承接中感受精神的鼓舞,汲取道德的力量。如今,人人慈善降低了银川向七星级慈善城市迈进的难度。但是,慈善是不是捐赠者单向的物质行为?是不是受捐者一味的收付行为?引起了市民的热议。

  举全市之力,帮助困难群体、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人怀有善念、奉献善心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但在做好事的同时,也有人心存疑虑,有些受捐者不知感谢,得不到“回响”让有些慈善人心凉了一截。“我资助过近千人,以前有小学生写书信和我联系,但现在通讯方式方便了,收到的信息反而少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一位八十多岁的慈善者说过的话,她说自己不求回报,只是年龄大了感到孤独,哪怕只是几句嘘寒问暖她也足够,而这并没有实现。记者认为,做慈善需要受助人与捐赠人相互交流,要想让公益更加原汁原味地做下去,需要大家全面参与,捐助者探望受助群众、与受助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而受助者也应懂得“感恩”,通过短信道谢或书信往来的方式增强与捐赠者的联系,让帮助过自己的人暖心。此外,相关部门应建立慈善平台,设立沟通渠道,将捐助者和受助者联系起来,双方有了参与感并相互激励,才能让慈善走得更远,永葆本色。

  “施恩不图报”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感恩”并不是指要用物质报答捐助者本人,而是希望受捐者可以用真诚去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哪怕是一句谢谢,相互激励让爱薪火相传,岂不皆大欢喜?

  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银川,会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美好的心灵,而成为和谐、温暖、幸福的美好家园。”其实,慈善带来的不仅是筹集的善款,更多的是,人们对真情的感悟、对自身责任的定位,对困难群体的尊重与爱护及捐赠者和受捐者之间相互激励的情感,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让慈善越走越远。 (肖梦琪 李姝)

 

  来源: 银川日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