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区:转型作翼实现低谷爬升

07.05.2017  09:51

  这里曾经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在宁夏全区的经济发展版图上,它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可追,老工业城市面临的转型瓶颈一度成为困扰发展的最大难题;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这里正在实现新时期的“华丽转身”,这里就是石嘴山市惠农区,宁夏最北边的老牌工业重镇,现在令人瞩目的“转型先锋”。

  在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脱水蔬菜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将烘干的脱水蔬菜进行挑拣、打包,不到半个月,这些产品将出现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型超市货架上。

  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物流基地,一个个满载增碳剂、碳化硅、PVC、双氰氨产品的集装箱整装待发,这些货物将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巴西、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一”前夕,当记者来到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采访时,已全然感受不到老工业城市发展乏力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是一座崭新的城市在挣脱传统产业的种种藩篱后,通过转型发展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惠农区委书记梁福祥在谈到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时,言语间充满着坚定与自信:“过去的五年,惠农区在困难中不断前进,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和资源型城市倚重倚能产业结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宁煤集团战略重心的转移,我们勇敢迎接挑战,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惠农区的经济总量有了新的提升,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特色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态建设成果丰硕,民生福祉持续增加,党风政风更加清明。

   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亮眼数字见证新发展

  惠农区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也曾是国家煤炭开采的主战场,宁夏的第一锹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都源于这里。然而,随着近年来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宁煤集团战略中心的转移,曾经的工业重镇辉煌不再,一度陷入了发展困境。

  梁福祥书记说:“当你认真审视一番惠农区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现,这么多年发展,惠农区还是没有摆脱依赖煤炭资源和煤炭加工这条路子,现在的主导产业还是冶金和化工,占到了整个工业的60%,煤炭产业一度占到了惠农区经济总量的40%以上。应该说,惠农区面临的转型发展压力和挑战是非常巨大的。”面对困境,惠农区委、政府直面现实 ,果断提出了“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发展新思路,其重点是利用先进的装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惠农区用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给过去5年的发展做出完美的注解:5年来,惠农区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公共财政收入,都达到了2011年的1.4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9亿元,是2011的1.4倍,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739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2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亿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5亿元,是2011年的1.4倍,年均增长13.6%;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110元和11850元,是2011年的1.4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3.1%。工业增加值83.94亿元,是2011年的1.4倍,年均增长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1亿元,年均增长7.7%。

  “数据证明,虽然惠农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多年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是不可撼动的,只要找准转型发展的路径,惠农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面对5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梁福祥书记感慨地说。

   主导加特色产业齐发力 新兴与传统产业共前行

  4月27日,记者走进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栋栋标准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的生产线正在全速运转。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入驻企业2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1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冶金、电石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口岸物流三大特色产业。201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5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工业增加值68.1亿元,同比增长6%。

  在宁夏中盛电缆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电子节距束丝机吸引了记者的视线,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可以通过电脑设定绞合节距,取代了过去人工操作,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更有保证。据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王霞丽介绍,宁夏中盛电缆技术有限公司由国内A股上市企业中利科技集团控股子公司注册成立,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特种软电缆、电力电缆、光伏电缆等,目前一期项目已生产,截至2016年底完成工业总产值8.8亿,实现税收近1000万元。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以上,税收达到6000万元,可提供1000人的就业岗位。

 

  离中诚塑胶不远的宁夏中诚塑胶有限公司,PVC薄膜项目生产线已开始生产。据公司人事行政经理韩冬梅介绍,中诚塑胶是广东中诚集团旗下子公司之一,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8条生产线,年产PVC薄膜5万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额50000万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

  记者了解到,类似中盛电缆、中诚塑胶这样的新兴产业项目在惠农区还有不少。“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延伸了当地电石化工产业链,还带动了当地轻质型、科技型、环保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就业方面也功不可没,为推动惠农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惠农区委书记梁福祥说。

  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项目的同时,惠农区不忘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努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目前,嘉峰化工等一批双氰胺生产企业在国内同行业脱颖而出,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日盛化工则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目前,日盛实业是全球最大的发泡剂生产企业,在全球占有了60%的市场份额。此外,像恒力钢铁这样的老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保持了全密封的钢丝绳在全国的技术领先地位。“辽宁舰的阻拦索就是恒力钢铁生产的。” 梁福祥书记自豪地说。

  除工业之外,惠农区还充分发挥陆港口岸的作用,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其物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在提升口岸功能方面,惠农加强与天津港、曹妃甸港合作,形成了海关互认、铁海联运的高效运行机制。尤其是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将助推惠农陆路口岸与天津港、上海港、青岛港、连云港等多个港口开展合作,赢得保税物流优惠政策,降低企业通关和物流成本,为石嘴山陆港经济区及周边企业开辟便捷、高效的进出口快速通道,填补宁夏保税物流中心这一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发展空白。

   特色产业链条化发展 助农增收效果看得见

  谈起惠农,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脱水蔬菜。记者在惠农区采访时发现,脱水蔬菜产业作为惠农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外有市场、内有龙头、乡村有基地的产业化格局。惠农区也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地之一,对推进惠农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惠农区红果子镇的宁夏发途发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专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全产业链,已成功开发出南瓜粉、番茄粉、脱水青椒粒等深加工高端产品,年产脱水蔬菜3000吨。目前,公司拥有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产品远销美国、法国、荷南等十多个欧美国家,脱水蔬菜系列产品终端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70%。宁夏发途发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正伟说:“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脱水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过去1吨南瓜粒仅卖2万元,现在的1吨南瓜粉则卖到10万元的高价。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年50岁的惠农区庙台乡通丰村村民王秀梅已经在宁夏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上班10余年,主要从事脱水蔬菜的挑拣打包工作,每个月她都能领到2600元的工资。“每天在家门口上班,家里的生活也能照顾,一年下来还有3万元的固定收入,我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正在生产车间上班的王秀梅一边麻利地分拣芹菜颗粒,一边对记者说。宁夏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脱水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该公司通过和美国希尔瓦公司合作,从优良品种推广、水肥一体智能化栽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蔬菜产业化档次,为蔬菜产品出口创出一条新路。公司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5315万元,实现利润468万元。目前,公司100余名固定职工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季节性用工量超过300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庙台乡是惠农区脱水蔬菜产业发展集聚区,目前脱水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近年来,庙台乡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企业承租农民土地自建基地,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脱水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企双赢,全乡9家脱水蔬菜企业年生产各类脱水菜3500吨,产值7000万元。庙台乡乡长安康告诉记者,脱水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持续增收,2016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5.6元,增长8.4%,增幅居惠农区各乡镇第二位。

  梁福祥书记说:“农业在惠农区所占分量不重,但是脱水蔬菜、枸杞、奶牛等农业特色产业扬优成势。截至2016年底,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产值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5万多“老棚户”迁新居 沉陷区变身园林城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惠农区,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为当地居民打开了一幅崭新的生活画卷。

  惠农区屯园社区是2010年惠农区河滨街道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后建成的新居民区,至今已有1118户河滨辖区棚户区居民搬迁入住。72岁的原石嘴山钢铁厂退休工人刘占元老人就居住在这里。

今日新家园。

昔日棚户区。

  “过去居住的棚户区,可以说抬头黑烟遮日,低头煤灰满地,一件白衬衣穿一天就变黑了,现在的居住环境跟过去比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交通也很方便,想进城逛逛,小区门口就可以坐公交。”谈起今昔居住环境的变化,刘占元老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从1966年从部队转业到惠农区工作,至今已有50年的时间,刘占元见证了惠农区的沧桑巨变。

  惠农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为石嘴山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西北建设的热血青年在工矿企业附近安营扎寨,就地取材搭起一间间低矮平房,经历岁月的沧桑已变得破败不堪,形成了与城区环境反差巨大的“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家期盼着能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安居乐业是棚户区居民的热切期盼,经济发展必须和改善民生要双轮齐动。5年来,惠农区委、政府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先后实施了工矿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建棚户区安置住房13248套,完成了河滨街煤矿棚户区、水城民生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建成保障性住房3.2万套256万平方米, 5万多户“老棚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经过几十年依靠重工业、依靠能源的发展模式,惠农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改善人居环境,偿还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同样是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一环。5年来,惠农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94亿元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妥善安置居民1.2万户3万余人。同时,坚持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累计投资1.25亿元,栽植各类树木5.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0%。惠农区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如今,一座亮丽的宁蒙边界桥头堡城市屹立在美丽的黄河金岸。

  对于惠农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梁福祥书记心中早有本细账:首先是要坚决确保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对此,惠农区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总目标,即实现经济实力有新提升、经济结构有新进展、创新能力有新提高、城乡发展有新面貌、民生福祉有新水准、改革开放有新突破、党的建设有新成效。具体的目标是到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 梁福祥表示,惠农区将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其重点是发展特色冶金、精细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四大产业,建设四大专业园区,到2021年,培育形成2家百亿以上的企业、5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

  “要实现上述目标,最主要的保障机制就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想落实这些任务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们将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里的要求部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确保把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梁福祥书记说。(宁夏新闻网记者 贺璐璐 杨洲 杨丽 王雪玲 视频/马建宁 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