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总理嘱托—移民马西亮用勤劳双手敲开幸福门

05.02.2016  09:25

  1月31日,记者驱车来到距离银川市区50多公里外的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在几经辗转之后,终于在宁夏壹泰牧业肉牛养殖基地里,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马西亮,一位朴实勤劳的生态移民。

  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到举家搬迁至生态移民村;从总理上门慰问鼓励脱贫,到自己勤劳打工致富……马西亮的故事,折射出宁夏35万移民群众的生活变迁。

  今年55岁的马西亮至今仍记得2012年5月29日那一天。对于马西亮一家,那一天似乎就像翻开马家历史新篇一样,彻底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走向。

  这一切,都始于一场大搬迁。

  马西亮一家五口人原籍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那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靠天吃饭”是全家人的生活写照。

  “庄稼只能糊口,当时家里养了16只羊和两头牛,一年勉强收入一万多元。”马西亮和媳妇种了26亩地,有小麦、胡麻、土豆等农作物,仅够全家人一年的口粮。           

  妻子因车祸身体有疾不能远行,而自己即便出门到城里打工,都不一定能找到活。

  最让马西亮揪心的还是孩子们。每天,简单备点干馒头,三个儿子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步行三公里才能到达学校。

  粗粮糊口,大滩里挑的苦咸水,夜里点的是煤油灯,交通工具就是双腿……若不是那场移民工程的实施,也许马西亮就和其他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一样,就此认命。“那时,俺唯一的期望,就是娃娃们读好书,不要再像父辈们一样困在大山里……

  命运的转折点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2011年7月的一天,村支书拿着一纸“搬迁协议书”找上了马西亮家的大门。

  2011年,宁夏正式启动实施了“35万生态移民工程”,计划投资105亿元,用5年左右时间把近35万名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助其脱贫致富。一场声势浩大的搬迁工程就此拉开,马西亮家就是其中之一。

  搬到哪里?去了新地方家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全家人又靠什么生活……一连串的顾虑和疑问在“顶梁柱”马西亮的心中盘旋。

  彼时,虽然签订了搬迁协议,但是“未来发展”对于这个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农民家庭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名词。

  村民们怎么也没想到是,2012年1月16日中午11时左右,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前来探望并与他们座谈,从而掀开生态移民的序幕。“俺一打开门,发现总理竟然到俺家了!

  说起那一天,马西亮闭目难忘。总理在他家的耕地、牛棚和屋里看了一遍,询问家中的生活情况。“村民们都愿不愿意搬?”“如果搬过去能不能过好日子?”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让几百年来都生活在大山沟里的村民们激动和感慨不已。“总理当时对俺说,‘只要有勤劳的双手就有一切’,至今俺都把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

  总理上门鼓劲,马西亮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2012年5月29日,马西亮全家收拾妥全部家当,在天刚亮的时候,坐上了搬往新家园的大巴车。

  就在前一夜,老马躺在床上一晚上辗转没有合眼。对于这个祖辈生活了百年的大山,他有太多的留念;而对于全家人即将搬入的新家园,他又有着太多的期许和想象……

  早上6时出发,在辗转近9个小时后,马西亮和其他村民们,终于到达了“十二五”期间宁夏在永宁县境内建设的最大生态移民村——闽宁镇原隆村,成为了搬迁到这里的第一批“主人”。

  崭新的大院落、干净整洁的两间砖瓦房、有水有电还有太阳能,新家里的一切都出乎马家人想象。“环境太好了、道路也宽,村上学校、市场、卫生所啥都有!”而让马西亮更为意外的是,针对搬迁来此的移民的状况,政府还制定了“精准扶贫”计划:除了每家每户54平方米房院标准居住配置外,移民家庭还分配有0.2公顷耕地,更能以优惠价格购买两头肉牛。而这些“财产”不用移民们自己费心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和肉牛托管的方式,“存储”到周边企业,年底就能获得5400元的分红。

  有了这些基础作保障,50多岁的马西亮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要自己找份工作,还要供三个儿子读完书,要靠勤劳的双手让全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刚安顿下来,马西亮就加入了村上劳务移民的队伍。春天去内蒙古打工,夏天在附近的葡萄酒基地采摘葡萄,但凡周边有企业用人,老马都冲在前头。

  “在老家得自己找活干,现在广场上每天就有专车接送俺们打工,还能照顾上家里,每天收入七八十元没问题。”几年下来,马西亮的家庭年收入已经达到35000元。马西亮在搬迁后的短短4年时间,已彻底摆脱了贫困线标准。

  今年1月,听闻马西亮干活实在,村上移民产业扶贫项目宁夏壹泰牧业肉牛养殖基地又特聘他为“喂牛员”。“以前俺家就养牛,这对俺来说不是难事。”从家里骑车20多分钟就能到基地,一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2700元,这对马西亮来说,是一份有保障且稳定的工作。

  在不远处的庞大村落中,一个干净整洁的院落承载着马西亮今生所有的希望。2014年,马西亮用几年来的生活积蓄,在新家院落里又新盖了4间砖房,添置了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屋内设施整洁一新。

  妻子马成梅和两个寒假在家的双胞胎儿子,正围坐在家中温暖的炉火旁看电视聊天。客厅最显眼处,就挂着当年李克强总理到访时的照片。让马成梅高兴的是,自打搬入新家以后,三个孩子相继考上了中专和高中,而家中也多了一份“甜蜜”的负担。“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每年学费生活费就要24000元。”今年48岁的马成梅说,如今自己和丈夫打工的钱,全部供给孩子上学,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未来。

  马成梅今年18岁的三儿子马财在宁夏一所高校读中专一年级,所学光伏专业正是马西亮根据原隆村正在重点发展的光伏农业项目,给孩子制定的未来发展“路线图”。“政府都在大力支持这个项目,对农民致富也有带动作用,俺想着儿子以后学成不愁没有工作!”“听学校说,毕业以后包分配工作哩!”“那就好啊,你爹和俺就不愁了!”摸了摸儿子的头,马成梅的脸上满是知足和幸福。

  如今,国家正式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西部地区的百姓脱贫致富,是关系到祖国发展根基的大事,更牵扯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定。一路走来,还有很多像马西亮一样的家庭,在党和政府的全力帮助和自己的勤劳努力下,搬迁离开了贫瘠大山,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的纷扰,开始了幸福的新征程。

  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