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19.07.2017  11:52

  21年前,福建与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从那时起,西部旱塬上,留下了福建人民对宁夏的一片情深;

  21年间,这对流淌着跨越时空深情的“兄弟”,在六盘山下、贺兰山东,铺就蓝图,用攻坚克难的执着,向贫穷发起挑战。

  闽宁协作故事中,闽宁镇原隆村堪称典范。巍巍贺兰山下,从2012年至今,仅仅5年间,曾经戈壁荒滩已成现代化生态移民示范村,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柏油路、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村民、1万多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南贫困山区的人民,在青山绿水见证下,在原隆村一步步走向了致富之路。

   惠民工程唱响移民好日子

  平整洁净的水泥路两旁,漂亮的平屋一幢连着一幢,屋前每隔几米就矗立着一个景观路灯。走进每户家中,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提起现在的新生活,原隆村村民们高兴地不得了。

  “现在的生活条件太好了,超市、卫生站、老年饭桌,城里有的这里都有,从大山搬出来的决定是正确的!”原隆村村委会副主任万学峰说。

  回想起2011年6月第一次来到还处于规划阶段的原隆村时,万学峰感慨万千。“当时这里没有一间房、没有一棵树,就是一块大荒地。”万学峰说,要乡亲们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生活,动员工作可是个大难题。那个时候,万学峰和村干部们连日连夜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政府支持”、“务工方便”、“孩子上学近”、“有地学培训”是他给乡亲们的承诺。

  2012年5月29日,一辆辆大客车驶进原隆村,从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搬迁来的500多户农民高兴地住进地处银川平原上的移民新村。“搬进来时,这里已建安置房1700多套,铺设的8条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房前房后干干净净。”万学峰说,村外沿公路一侧还建起一批营业用房,供乡亲们办餐饮、搞汽修,自主创业,拓宽移民致富空间。

  从2012年5月实施搬迁,至2014年10月搬迁结束,原隆村共安置七批移民1987户10515人。一边接受移民搬迁,原隆村也在“边开发、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中不断前行,万学峰当年对乡亲们的承诺一一兑现:

  2013年,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幼儿园;占地4600平方米的“永宁县生态移民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建成,让乡亲们家门口就能学上技能。

  2014年,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原隆小学投入使用;“56789”暖心工程启动至今,2640名群众提供免费健康体检、高龄补贴、特殊群体救助等惠民政策;

  2015年,28名孤寡老人在“爱心饭桌”上吃到热乎饭,头疼感冒等小病在村卫生室就能治好;

  2016年,旱厕改水厕工程实现全覆盖,厕所变干净了,乡亲们家里没了异味。

  如今的原隆村,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摆在村民面前,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的笑声一串串,汇成了“幸福原隆”的最强音。

   特色产业铺就脱贫致富路

  经过6年的发展,原隆村的外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但这仅仅是脱贫的“面子”工程,而要想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得靠产业这个“里子”来支撑。这里的“里子”就得从种植和养殖业说起。

  沿着柏油马路向原隆村北头走去,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原隆村时的巨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幅照片已是当地人的骄傲。顺着这幅照片继续向西,青岛昌盛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出现在眼前,588个现代化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大棚上面是光伏板。这一“混搭”的风格,就是该产业园引以为荣的“光伏+农业”创新模式。

  “有了工作,钱包都鼓了!”产业园内,承包了3座香菇大棚的何利霞说,去年4月从隆德县搬迁而来的她立马入园工作,刚开始种植青椒,每天挣70元,后来跟技术员学起种香菇,9月份便承包了1座大棚。

  “1座大棚1年收2季,除去买菌棒的钱,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比打工划算。”何利霞说。

  “仅在园区务工,每年就有2.5万元的收入。”万学峰说,产业园解决当地500人就业问题,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而这种“造血式”产业扶贫,又能避免贫困户脱贫后返贫。

  “一不等二不看,两横一竖就是干。”为早日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原隆村村委会还积极发挥移民善于养殖的本领,引进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迸发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走进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460亩的土地上建起一排排整齐的牛圈,万头肉牛悠闲地晒着太阳。在这里,贫困户只需交2000元,就可托管一头肉牛,养殖工作全部交由基地负责。“不仅免去饲养的繁琐工序,也不用担心肉牛生病死亡的风险,每年到年底还能领分红。”39岁的宋阿西子是基地一名牛圈看管员,每月除3000元工资外,在基地托管了2头牛的她,每年还能领到4000元的分红。

  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财介绍了“肉牛托管所”的“运作模式”:贫困户每户入园可托管1~2头肉牛,托管经营期限为3年。托管贫困户以每头牛8000元的成本注入养殖场,其中政府补助扶贫资金2000元,贫困户自筹2000元,其他由企业承担,托管肉牛由基地统一购买饲养。贫困户每头牛1年可获得2000元的分红,托管到期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返还本金或等价值的肉牛。

  “原隆村人骨子里有股干劲,大家都不安于贫穷,想发展,想致富。”万学峰说,抓好产业扶贫,是让每个贫困户具有“造血”功能和致富能力的关键。为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更快走上致富路,闽宁镇推行了“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脱贫模式:即,为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壹泰牧业每户托管4头肉牛,每户每年享受分红8000元;为每户在昌盛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种一栋大棚,每户每年享受分红10000元;通过光伏小镇建设项目,采取“企业担保+被扶贫户+政府贴息”的模式进行光伏扶贫,保证扶贫户5年内每年收入不低于10000元,25年内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

  去年底,闽宁镇举办了“2016年度‘4+1+1’精准脱贫分红仪式”,每户28000元的“红包”让当地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十分兴奋。大伙儿头靠着头,谈论起这笔钱如何使用:有愿意搞种植养殖的、有想着入股挣分红的,还有打算靠手艺开饭馆的,各个人都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2016年底,原隆村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同比增长15%;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万元;形成了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为主的五个产业增收渠道;如今的原隆村,一处处设施、一项项产业、一幢幢平房,在原本贫穷的沙滩地上落地生根,萌发出幸福生活的新芽。

   山海牵手共圆全面小康梦

  21年前,福建省与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1年来,武夷山贺兰山“山山相连”,闽江水黄河水“水水相融”;21年间,闽商接踵而至,按照市场原则,颠覆移民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推动原隆村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发展,变“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不断焕发“原隆模式”新活力。

  原隆村旁,夏日里的6万亩葡萄基地生机盎然,闽宁镇3000移民在这里忙忙碌碌。2007年,借闽宁协作东风,福建商人陈德启来到闽宁镇,在世界上最适宜酿酒葡萄种植的区域之一的闽宁镇,让紫红色的葡萄成为当地移民致富的“紫宝石”。

  “这里干活每天能挣90元,比在大山老家种10亩小麦好得多。”原隆村村民刘志贤今年61岁,传统农活干不动,如今他和老伴每天到葡萄基地上班,每月近6000元的收入让老两口生活无忧。

  “马依燕和近200名移民一起在家中通过缝制衣服和手绣,每月挣到2000元~4000元不等的工资,这样的计划很快就能实现。”宁夏优素福泽丽哈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上等说,位于闽宁镇的乡村车间现已建成,待8月份投入使用后,移民们将亲眼目睹布料经过先进的纺织机械和科学的操作流程,变成一件件精致的、充满民族元素的服装,被运往国内外很多城市。

  谈及马依燕生活的变化,就不得不将时钟调回至2013年。那一年,福建晋江商人,从事服装面料行业已经有20年的许上等来到宁夏,热爱民族文化的他,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属于宁夏的特色品牌。

  如今,许上等将目光投向闽宁镇。在那里,包括原隆村移民在内的200多人已接受相关培训。待乡村车间投入使用后,公司会提供订单,按照统一配料、统一制作标准和规格的原则,将设备分散到移民家中,让大伙在家中进行加工服装。

  福建商人铺就致富道路,闽宁干部交流扩宽发展思路。互派挂职干部,是闽宁协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挂职的干部频繁在两地间奔波,把东部的经验带到西部,把西部的精神传到东部。作为第9批福建援宁干部中的一员,黄嘉铭在挂职闽宁镇党委副书记时牵线搭桥,不仅让青川管业等4家福建企业在镇上安家落户,还让原隆村与蓉中村结成“对子”,互帮互促。“我们邀请蓉中村干部到原隆村指导工作,也组织本地干部、致富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到蓉中村学习经验。”万学峰说。

  记者  范晓儒

银川找对路子帮贫困户摘穷帽子
  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光伏农业产业园,银川新闻网
银川走出精准扶贫新模式 移民致富产业化
  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光伏农业产业园,新华网
宁夏:脱贫正迎攻坚时
  “愿望?今年闲了,开小车带着全家人各地去转转。银川新闻网
“光伏+农业”织就移民致富梦
  3年时间,来自西海固地区的原隆村移民,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