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13.09.2019  20:50

  9月11日午后,阳光隔着窗户影影绰绰洒进5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照得屋子亮堂堂。

  “你那时候真美,跟着我到宁夏,让你受苦了!

  “我才不是为了你到这里的,我是为了支援西部建设。

  “好好,不管咋样,你来了!

  坐在老式弹簧沙发上,年过八旬的宁夏大学退休教师刘世俊和老伴郭雪六正在翻看一本边角早已泛黄的相册。

  时光被定格在1958年。

  荒滩上建起大学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揭开了宁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76名年轻人从北京连倒三趟车,到达银川火车站。怀揣着支援西部的梦想,这些年轻人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快板声响起、舞蹈跳起来,年轻人的到来,立即引来老百姓围观。

  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位回族大妈乐得合不拢嘴,紧握着一位女青年的手:“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真不错,模样俊俏、能唱能跳!

  这位女青年便是郭雪六,与她同行,还有她的校友、恋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刘世俊。

  在原银川师范学校停留了几天,刘世俊和郭雪六被带到中山公园东北角。带队的队长在地上画出一个圆:“这里,就在这里,给宁夏人民建一所大学!

  建大学难,在物资缺乏的宁夏建大学何其难!

  教师们刚到位,首批大学生就来报到了。

  与其说是大学生,不如说是半工半读的建筑队。

  打夯、砌砖、垒坯、上墙泥……一个个“白面书生”立刻换了行头,带领教师一起盖房。

  上午,几十名学生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教室内,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

  下午,师生肩扛背篼、手拿铁锹,边开荒、边和泥,把荒漠变成宽敞的课堂。

  担心老师记不住盖房的注意事项,有学生还编起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喊着“师生齐出力、建好大学堂”的口号,1个月后,20多间宿舍平地而起。

  在宁夏生活苦不苦?

  郭雪六回忆,五六名女教师挤在一张大炕上,翻身都困难。有时屋内太吵,郭雪六索性到宿舍门口的沙丘上,端着书本备课。

  用水也甚是困难。

  学校唯一的一口井只能打出苦水。由于碱性太大,刚洗完头发的郭雪六发现头发成股黏在一起,只得去学校附近的中山公园“借水”,用湖水洗发。

  尽管条件艰苦,但郭雪六和刘世俊“支援宁夏建设”的初心和使命从未动摇。

  “来宁夏前,我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宣过誓,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刘世俊说。

  校舍自己盖、教材自己编……不畏艰苦、扎根西部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师生们走过艰苦却激情的岁月。

  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因此成为宁夏大学的办学传统。

  1959年7月,在亲手盖的宿舍里,刘世俊和郭雪六结婚了。一个天津人,一个福建人,就这样在宁夏安了家。

  为了践行“支援宁夏建设”的初心和使命,郭雪六推迟要孩子的计划。

  在结婚后的最初3年里,夫妻二人心无旁骛、兢兢业业,倾情投入教学,为汉语史、外国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60年,宁夏大学搬迁至新校区。

  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伫立着一栋二层高的小楼,这栋红砖楼便是师生的栖息之地。

  距小楼几米之隔,建楼时挖出来的黄土堆成了小山,直逼窗户。

  “我们不缺力气,不缺精气神!”刘世俊回忆,他和同事硬是用大半年时间,凭借“愚公移山”的劲儿,一篓一篓地把黄土坡移平。

  话说间,刘世俊翻出一张黑白的照片:一排排沙枣树下,刘世俊和郭雪六抱着一对儿女,笑得灿烂。

  “学校原本是没有绿色的。”郭雪六说,授课之余,她和丈夫、同事承担起植树造林的工作,在学校四周栽下一棵棵沙枣树、柳树、杨树。

  得益于刘世俊、郭雪六等一批人的艰辛付出,宁夏大学“沙枣树精神”应运而生——扎根大地,爱国爱乡;不畏风寒,自强不息;根深叶茂,甘于奉献。

  精神创造奇迹,在刘世俊、郭雪六和同事的努力下,1962年,宁夏大学第一批学生毕业了。

  “我们缺语文和数学教师!”“能给报社再分几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吗?”各县区争相抢人的“盛况”让刘世俊自豪不已,辛勤付出终于换来累累硕果。

  最爱三尺讲台

  从建校到退休,郭雪六在讲台上奋斗了整整39年。而刘世俊的退休年龄也是一拖再拖,直到66岁才正式退休。

  “既然学校信任我们,我们定当全力以赴。”刘世俊说。

  从为本科学生教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研究史略等课程,到培养汉语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世俊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为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宁夏大学1977届学生刘骆生回忆,刘世俊在讲“鸿门宴”时,连比画带站位、走位,把刘邦的机警聪明、张良的沉着冷静、项羽的优柔寡断等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经历了一场“鸿门宴”。

  授课之余,刘世俊不忘促进专业发展。他和同事自编教材,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先后创办新闻、文秘、政法等专业,为宁夏大学从单一的师范类学校发展到综合性大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9年,刘世俊担任宁夏大学副校长,他坚定地将“培养人才”放在工作第一位。

  1997年,宁夏大学与原银川师专等高校联合办学,集聚各院校优势的宁夏大学如虎添翼,快速发展。刘世俊不禁感慨:“我们的学科更专业、更接地气了!

  退休后,刘世俊仍为宁夏大学的发展出谋划策。

  1999年,为了给年轻教师挤出时间和精力,刘世俊无偿地指导研究生,几乎每个研究生发表的文章都被他逐字逐句修改过。

  去年,刘世俊又将珍藏的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文学名著《全唐诗》捐赠给宁夏大学。

  多年的辛勤耕耘,让郭雪六的身体多次亮起“红灯”。

  上世纪80年代,郭雪六因甲状腺癌做手术,导致声带受损。

  手术台上,大夫严肃地告诉郭雪六:“以后你不能再讲课了!

  不料,倔强的郭雪六回应:“不能讲,我还能写!

  手术后半年,郭雪六再次登上讲台,硬是用沙哑的声音,竭力完成授课。

  后来,郭雪六又因血栓导致右手无法写字。她硬是逼着自己在短期内学会用左手写板书。

  “我热爱这份事业,更热爱我的学生。来到宁夏,我不后悔。”郭雪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句“不后悔”,照亮了一颗从一而终的初心。

  初心,藏在一心为民的挚爱中。

  使命,写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里。

  来时青春年少,今朝白发苍颜。

  刘世俊、郭雪六夫妇扎根宁夏,用心浇灌这片土地,以振兴西部教育为己任,在宁夏大地孕育出一朵朵希望之花!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刘世俊说,现在的年轻人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希望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诚实的劳动和奋斗的汗水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记者 姜璐 王溦)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