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阳,读一本青山叠加绿水做成的书
青山隐隐水迢迢。绿,在目光可及处流畅。
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采访团的大巴车顺着这绿一路而来。
不少记者在车上就已经迫不及待,拿出手机、照相机拍个不停。
梯田、山川、树木、庄稼,还有悠悠的河水。
“一种纯纯的朴素的美,难得又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一名记者由衷地赞叹。
“百里画廊,多大气壮美的名字,和一路而来的美景名副其实。”坐在前排的两名记者一边拍照,一边交流着。
彭阳的第一站到了——大沟湾流域生态文化青云湾梯田。
“林木累计保存面积19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之初的3%提高到目前的26.2%,累计治理小流域106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6.3%,年减少泥沙流量680万吨。”彭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将彭阳的生态建设成就娓娓道来。
远处,美丽的梯田映衬着满山的树木,那是一幅幅宁南山区别有风韵的画,牢牢吸引着记者们的心神。
“讲解员说在这里的山上种一棵树,就像养一个娃娃一样,艰难得很。”第一次来彭阳采访的《汕头日报》记者张明纯说,这句话让他感动,更让他感到在这里进行生态建设的不易。
“在西部干旱带靠天吃饭的山区,能把生态环境呵护、建设得这么好,非常不容易。”《湖北日报》记者郭习松说,一棵小树苗经过三四年的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可见得付出多少心血!
记者们纷纷拿出手机自拍,将自己和身后的梯田、满山的绿定格。
“跟之前想象的不一样,这两天走下来,到处都是绿意盎然,今天在彭阳,看到了独具特色的小流域治理,很美。”《新民晚报》记者萧君玮说。
妇孺齐播绿,夺得千峰翠色来。多年来,彭阳县在逐步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构想,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配套,乔灌草种植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建设发展之路,勾绘出全国生态治理的范本。
徜徉在彭阳县百里画廊第二个采访点——茹河市民休闲森林公园,透过大片大片的绿和梯田,记者们凝心阅读彭阳,阅读一本青山叠加绿水做成的书——一个山清水秀、舒适宜居的生态彭阳,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着自己的发展脉络。(记者 丁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