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换一种方式“回家”
“2013年结婚,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宁夏儿童福利院教师丹丹一脸幸福,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从这里长大的孩子,福利院是她的“娘家”。
27年前,脐带还没剪断并严重烫伤的丹丹遭遗弃,被送进儿童福利院。在这里,丹丹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中专毕业后,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丹丹回到养育过她的儿童福利院,成为这里的一名美工教师。
如今,在儿童福利院的各个岗位,都有在此长大的孤儿奉献、忙碌着。继续在这里工作固然让他们熟悉,但不意味着重复曾经的生活。
22岁的手工教师晓夏在18岁那天和福利院签订了一份《解除收养关系协议》,她被告知按下手印后就是一个自然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突然很失落,不知道未来怎么办。”晓夏说。然而之后她发现生活如常,亲人们关怀依旧,但自己真的要考虑一下未来了。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
福利院的孩子成年后怎么办?这是宁夏儿童福利院院长杜勇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曾经问孩子们最需要什么?众口一词:尊重。孩子们不认为自己需要怜悯,但是他们最渴望外界真诚的尊重与理解。虽然成长的过程中有“爸爸妈妈”们和寄养家庭的关爱,有兄弟姐妹们的相伴,但内心最希望的仍然是融入社会,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因此,无论去留,为孩子们营造更有尊严的未来成为福利院的上下共识。
工作时,丹丹、晓夏接受和其他员工一样标准的考评和管理,并没有因为曾经的身份而获得任何偏袒。但在生活上,她们还是被疼爱、照顾。得知丹丹有了心上人后,杜勇代表娘家人与男方家长讨论结婚事宜,对方询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杜勇回答:给她一个真正的家。为了让丹丹也像其他新娘一样幸福地“出阁”,福利院为她置办了家电、衣服、生活用品等陪嫁,从小看着她长大的老师们帮忙张罗结婚的各项事宜。婚礼那天,丹丹风风光光地从“娘家”出嫁。
从孩子到教师不是简单的身份转换,从被服务、被管理到服务、管理孤残儿童,心理状态的蜕变至关重要。刚入职时,晓夏感觉自己仍然是这些孩子的姐姐,说话也不注意方式。一次在课堂上,因为琐事一个男孩儿和她吵了起来,晓夏还像从前一样理论,没想到男孩气急抓起桌上的剪刀甩向晓夏,幸而她躲避及时没有受伤。从这件事情开始,晓夏重新思考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她用一年时间艰难地进行身份转换,直到今年才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教学的时候也更像个老师。她逐渐明白,虽然还是同一片天地,但作为老师的她,必须要向孩子们传授更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结婚、生子、上班这样的普通生活曾经在丹丹眼中可望而不可及,今天,心愿变为现实,一家3口过着朴素、平凡却最为真实的小日子。晓夏也很满足现在的状态,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开一家书店,让更多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记者 李东梅 张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