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纪念馆昨日开馆 不少资料都是首次展出
张贤亮纪念馆昨日开馆
位于镇北堡影城内,不少资料都是首次展出
纪念馆里的陈设。记者 杨薇 摄
昨天是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诞辰79周年。一年前他永远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张贤亮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文字以及张贤亮生前的用品再现了其传奇的一生,其中不少资料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张贤亮纪念馆位于影城清城,曾是供游客参观的都督府。这是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也是张贤亮生前生活、创作的地方。纪念馆共分6间展室,其中一间展室还原了张贤亮在都督府居住时的场景,包括写作室、会客厅、书法室。花园里有几棵枣树是他亲自栽种的,曾经的小树苗现在已能结出累累硕果。
从展室陈设可以看出,张贤亮非常讲究生活品质,其书桌、书柜等都是做工考究的古典风家具。书桌上摆放着老式打字机和笔记本电脑。按照他生前写作的习惯,烟灰缸和咖啡摆放在电脑旁边,仿佛他还没有离开这座西北古堡的安心福地。
家族资料讲述身世传奇
即便经历过22年的劳改生活和命运磨难,张贤亮仍一直保持着风度翩翩的儒雅气质。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展出的资料显示,张贤亮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铭曾在英国留学,后任清朝武功将军,民国26年,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国大代表。张贤亮的父亲张友农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做过张学良的英文秘书。母亲陈勤宜同样出身名门,燕京大学肄业后赴美深造。从纪念馆展出的图片看,张贤亮的父亲英俊潇洒,母亲是端庄的江南美人,其风采不亚于当时旧上海的电影红星。
读书笔记回顾劳改生活
1957年,还是文学青年的张贤亮因发表《大风歌》而改变命运轨迹,开始长达22年的劳改生活。从名门望族的优渥生活到西北荒凉的劳改环境,命运反转之间一直支撑他的是几本书。这几本书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哲学笔记》。
从展出资料看,张贤亮在笔记本上写满了读书心得。影城的工作人员介绍:“有一次接受鲁豫专访,张贤亮曾特别自信地说‘我对《资本论》能倒背如流’。”
影像资料揭示企业文化
生前,张贤亮一直称“镇北堡西部影城是他的一部立体文学作品”。纪念馆展出的影像资料显示,1993年影城成立的第一天,张贤亮和员工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这也注定从创立企业开始,张贤亮就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
时间证明张贤亮的确在文化产业的经营上独具慧眼。在经营企业获得成功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张贤亮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每年资助10名大学生,至今帮助数百名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2010年,他又成立“救生行动”公益基金,至2015年6月,“救生行动”已资助贫困患者587人。 记者 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