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宝——香山水会音乐传承人
人物介绍:
张万宝,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双桥村人,生于1938年。现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水会音乐传承人。
中卫寺庙文化悠远独特
我叫张万宝,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双桥村人,从40多岁时开始学习水会活动,至今已有30多年了。我有个水会乐班,20个人左右,经常参加中卫市一些寺庙的水会活动,其中香山寺的活动最为有名。于是我们的班子便起名叫香山水会。
中卫的寺庙很多。据说,新中国成立前,中卫地区约有寺庙217座,仅县城内就有九寺十八庙,两庵加一祠。九寺为太平寺、灵官寺、观音寺等;十八庙为文庙、武庙、大庙、火神庙、土神庙、财神庙、三宵庙、老官庙、关帝庙、龙王庙、衙神庙、小经堂庙、城隍庙等;两庵为永宁庵、波罗庵;一祠为广生祠。除此以外,还有城北的高庙;宣和镇建于明代的地藏寺,建于元末的羚羊寺;永康镇建于明末的宏福寺;常乐镇的塔寺;镇罗镇建于清末的观音寺;还有香山著名的香山寺、苏武寺等。
因寺庙众多,而且有的建立时间早,绝大多数都有寺庙庙会,逐步形成中卫有趣又独特的寺庙社火庙会。后来经过民间艺人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寺庙社火艺术。这些形象生动的寺庙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卫今天特有的民俗文化,有端公庙会、放彩马、观河灯、水会乐班、晒经会、迎水会等不同祭祀仪式。
水会这项活动,应该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祈求天神降水以供生存和期盼神灵庇佑,历经数朝数代逐渐形成的。水会,在中卫俗称“水虎音乐”,是中卫民间道教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宁夏乃至全国也是独特的民间盛会。它把颂经、祭祀、接神仪式、娱乐、音乐、舞龙等诸多活动连在一起,形成一套民俗活动,深受百姓喜爱。每到约定俗成的过会日子,市民多是举家前往观看。尤其是香山水会,其仪规程序化,更具特色。
水会诵吟祭祀娱神娱人
水会活动涉及中卫市西部、中部、东南部的七镇一乡地域,空间广大,影响深远。通常有3个重大节日会有水会活动,祭祀道教中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供奉上衣天官,传说天官赐福;农历七月十五日供奉中元地官,传说地官赦罪;农历十月十五供奉下元水官,传说水官减厄。再者,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是水会敬奉“老君爷”的日子。
香山寺每年的水会活动会吸引很多周边的群众参加。香山寺位于中卫市以南40公里的红泉乡境内,本名香岩寺,为中卫第一名胜古迹。因寺依香山,又称香山寺。寺院坐落在香山山巅之北。相传初建于唐代,振兴于宋代。明成化二年(1466年),洗心和尚重修楼台亭阁,规模宏伟。清康熙二年(1663年),通众和尚续葺,修后因地震,寺中梁木损坏颇多,砖瓦倾颓。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被烧毁,到了光绪年间善男信女发愿重修。“文革”中毁于一旦。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准许,重新修建,1992年完工。
我们香山水会班每年参加四五次庙会活动,香山水会是必去的。香山水会一般持续两天至三天,其间诵吟祭祀,舞龙穿梭,请送神灵,很热闹。按照程序,第一天是“设城”,用81只海碗装上香油,中用萝卜片钻一洞穿上棉线,用火点着设成灯城,班师带领众生来回转灯城,边走边念经,外面有乐器配打。第二天是“架桥”,用木板搭成桥,高3丈、宽4尺、长4丈,让跟会人在班师们的带领下,打着小鼓上下跑动。第三天是“拜神”,水会班的师傅们带领信徒们到各庙殿跪拜祝福。中卫水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举行的法事活动内容也有所变化。但供水仪式必有,这是向诸路神仙、上祖供奉的仪式。在过会的日子里,我们每天早五更起,晚七时止,向每一个神位叩拜诵经。
中卫水会最早传承人可追溯到明朝时期,民国时期比较盛行。上世纪50年代传至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人张文德(音),他1994年故去,对我们这里的庙会活动影响很大,很多人都和他学习过水会。其后还有传承人滨河镇炭场子村人霍继良,他是玄壇观的会长,现在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祭河神的传承人。我是三清庙会长,后面还有李元茂、赵自平、张国平等信众。
目前,香山水会的主要活动场所有常乐镇兴隆山老君台、文昌镇双桥村三清庙、滨河镇炭场子村玄壇观以及龙宫。前几年,三清庙还举办过一个学习班,有20多个“学生”,主要学习水会里的乐器、提锣等项目,以期这项民俗能继续传承下去。(记者 倪会智/文 武晓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