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扶贫攻坚的"盐池模式"
原标题 :保持领先 力争率先 开创扶贫攻坚的“盐池模式”--专访中共盐池县委书记、县长滑志敏
新华网宁夏频道7月14日专电 近日,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的扶贫工作者齐聚宁夏盐池县,在参加名为扶贫小额信贷培训的同时,深入到盐池县各乡镇,观摩学习盐池县的扶贫经验。
盐池县关于金融扶贫的做法不仅赢得了诸多兄弟省区的点赞,更被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盛赞为“盐池模式”。
盐池县究竟在扶贫工作中做了什么,赢得了如此肯定呢?就此,新华网专访了中共盐池县委书记、县长滑志敏。
滑志敏接受媒体采访。刘泉龙 摄新华网记者:盐池县在宁夏全区的扶贫考核中,有许多指标名列前茅。请问盐池县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在扶贫攻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其中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滑志敏: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县之一。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关注和关心着咱们老区的脱贫致富。在今年春节前,习总书记专程到延安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座谈会,确实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也多次深入盐池,就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强调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强化责任,改进作风,举全区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近几年,历任的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项目,发扬老区人民的精神,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大力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还有生态移民。通过这些措施,全县的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的一个变化,贫困发生率1978年是75%以上,到去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3%,尤其是近两年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更快。近两年减幅达到了22.8%,这个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盐池县这几年坚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坚持生态立县。历任领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从来不退后,因为大家都知道盐池在毛乌素沙漠的南边,生态十分恶劣。沙化严重、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对我们的农牧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在生态立县上,我们是始终不动摇,尤其在这些年,通过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近几年我们又向生态要效益,提出了“生态也能当饭吃”的口号,不是简单的光搞生态治理,而是要向生态要效益,把生态和扶贫结合起来。生态建设也能为我们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发挥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外面人到盐池,明显的感觉到一进入盐池,一片绿海展示在眼前,看草原,不用到内蒙古,到盐池就可以看到,给我们的旅游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过去生态是盐池最大的劣势,现在通过治理,生态变成了盐池最大的优势。这里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封山禁牧等。因为从2003年我们县上就率先在宁夏全区搞试点封山禁牧,而且这里面也有个数据,封山禁牧十年以内我们的滩羊的饲养量由过去的80万只发展到现在达到300多万只。不但没有影响畜牧业,反而是给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盐池县昔日的沙化草原如今植被恢复风光好。刘泉龙 摄
第二篇文章就是工业强县战略。大家知道盐池虽然贫困,但是面积大资源丰富,境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膏、白云岩等矿产资源,而且都很富集。盐池是陕甘宁蒙四省区的交界处,区域优势也很大,而且还有两大国字号品牌发展特色产业。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开始发展工业,建立了一园五区的工业格局,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进入这两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在的财政收入在宁夏南部山区九县区排名第一,去年年底我们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了8.5亿元,这在宁南山区过去是个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今年截至目前,上半年财政收入4.7亿,也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县上的经济实力,盐池有了这个经济实力,就可以在扶贫上做文章了,从去年开始全县公共预算财政支出80%以上用在民生上。
第三篇文章就是特色产业富民。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大后方、宁夏解放最早的县。盐池县除了这两张耀眼的“红色”名片以外,还拥有“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等区域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名片,出产的滩羊、甘草、小杂粮等区域特色农副产品远近闻名。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以来,县委、县政府继往开来,充分借助“国字号”品牌优势,助推特色农牧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态势,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搭乘上了依托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快车。
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发展潜力的过程中,盐池县坚持把龙头示范引领作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突破口,着力健全和完善“企业+园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作为全国滩羊集中产区,目前全县滩羊饲养量达300多万只,规模养殖园区逾300个,培育规模生产加工企业8家、商标品牌32个,开发出滩羊肉、皮、毛系列产品80多种;培育壮大甘草加工种植企业3家,研发出干草酸等10多个生产工艺,人工甘草种植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推进杂粮绿色基地建设和杂粮绿色食品精细加工,小杂粮年种植面积达40万亩,龙头的杂粮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的7大系列、180个品种的产品远销北上广及香港地区。近两年全县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七成以上,成为助推盐池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贫困农民人均增收近1200元,其中一半多来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盐池县贫困村精准扶贫一览表。刘泉龙 摄
新华网记者:目前党中央提出要精准扶贫。请问盐池县在扶贫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
滑志敏: 扶贫工作体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特别关心。传导这一关心,必须将相对有限的扶贫项目和资金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扶贫成效,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实事求是地说,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大水漫灌式的扶贫,过去在盐池县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亟待解决。在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后,扶贫攻坚“靶向精准”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制定针对性强的细化配套措施,科学精准地认定贫困村和贫困人群,以“阳光扶贫”确保扶真贫,扶准贫。
科学精准扶贫是与传统粗放式扶贫完全不同的治贫方式,其关键在于科学精准地操作,对盐池县而言,当前不是简单地扶贫、脱贫,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打造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升级版”,为率先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体现扶贫开发的科学精准?
首先,要精准识别:盐池县究竟有多少个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多少?识别必须精准到村、组、户,对识别的贫困户要建档立卡,全面摸清家底。
其次,精准识别后,必须精准施策。贫困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县、乡、村三级干部上门,与贫困户一道商量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一户一策,精准定计。今年,为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工作,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到每个需要销号的贫困村,多次与村干部和群众座谈,逐村、逐户讨论审定方案,问症把脉,找准增收路子,确保精准施策。
第三,有了科学精准的帮扶对策,还须精准帮扶。针对扶贫开发新形势,我们确立了全县扶贫工作“七管齐下”和整村推进“三创三带四到位”的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即村级互助资金、金融扶贫、保险扶贫、产业扶贫、干部扶贫、社会扶贫和政策扶贫“七管齐下”;村级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和双到资金创新;龙头企业带农户、合作社带农户、党员带农户;基础设施到村、产业发展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精准操作,全力落实。
第四,精准考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要打好扶贫攻坚战,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扶贫工作好不好,关键在干部用不用心!干部必须要以让贫困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为已任,扶贫帮扶精准用人,扶贫效果精准考核,确保到2020年前,全县3万多农村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全面奔小康。
依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开发标准和条件,盐池县精准识别认定了农村贫困村有74个,其中重点贫困村25个;贫困户1.16万户、贫困人口38965人。相关部门通过一户一户地调查走访,彻底摸清了扶贫对象的详尽情况,具体分析了致贫原因,而且制定了脱贫计划,明确了扶贫责任。在一个个贫困村,村部最显眼的墙壁上张挂着全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信息,上面精确填写着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脱贫方式、扶持项目、帮扶部门、包扶干部等等,其中一户一策的脱贫方式栏内,填写着养殖滩羊等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当地干部和贫困户们均信心满满地表示,随着一系列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精准脱贫计划落地生根,摆脱贫困梦魇将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宁夏小额惠民贷款公司给盐池县贫困村民发放贷款。刘泉龙 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