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传承与创新:以“过年”为例的分析

29.01.2016  19:24

  传统农耕社会,中国人的“”是一种忙碌之后的间歇,也是一种增加家庭、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凝聚力、亲情感和互助感谢的节日,更是庆祝一年丰收、总结一年收获、得失的日子。现代社会,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用传统节日犒劳自己以满足衣食住行的庆祝变得日常化,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样态了,也应了人们常说的“现在过得日子跟天天过年一样”。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觉得年味淡了。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其它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也跟着色浅味淡了。究其原因,是人们的参与意识淡漠了。因为这些传统节日,除了沿袭敬天法祖的传统之外,就是利用节日一起吃得好点,聚得多点。真正的节日内涵没有被呈现、解读和传承下来,把内核中最为重要的知识为满足物欲、消遣生活所取代,更多彰显了外壳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乡土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和传统节日的庆祝与参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注重的是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的实践,围绕衣、食、住、行,反映人们的喜、恶、取、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简化了中层文化,即工具文化,认为制度、法律、宗教、艺术、风俗、礼仪、习惯等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无足轻重。对于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表现为淡漠的态度。这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践所表现出的态度,若不重视,必然会促使文化的断裂。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三个层级相互嵌套、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层面的忽视、淡漠和偏重,都会引起文化的畸形变化。

  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淡化了精神方面的填补,尤其在精神根基的夯实和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方面的缺失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提出,文化是什么?文化即是人化,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是民族认同的标记和符号,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指导一个民族行动和内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尊天、重地、敬人。

  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有了钱,内心没有一种质朴的东西,只可能是富,而不是强。既然我们要建成一个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只谈钱,不谈心,即使富了,也不可能保持下去。的确,在发展经济、重视基本生活的满足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展。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与实践的问题。就这样的问题,我们都会轻而易举地列出上百条理由,提出具有高度和价值的“必要性”。但是对于如何付诸行动则往往纸上谈兵,找不到接地气的路径。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在学理上我们需要论证、阐释,有说服力;在坊间要运作、实践,让民众觉得有用且离不开。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对本民族经典的阐释,都是阐释者以他所处的时代观念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也正因如此,这种阐释才能被它所处的时代接受,也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中华文明的节日传承和延续,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每一个节气的转换,每一次节日的到来,都与生活有着紧密嵌套的逻辑关系,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多层实践,既是物的,又是心的,是多层文化的互动,也是中国人对生活规律和生存法则的实践和记忆的加深。传统社会,人们完全生活在这种文明当中,日常生活就在践行文明,而且是按照节气和节日来安排日常生活的。所以,在传统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必担心缺失、遗弃和遗忘,因为人们都在自觉自发地行走在这个规律的时钟上。进入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依赖于工业文明,传统文化生活的节奏和规律被打破了,出现了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的脱节。即使人们还在庆祝节日,参与者的在场,更多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参与,而没有实践感和价值需要。我们的确有专门的机构存在,也知道这个问题所在,只是找不到一个契合点,无法把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的现实需要紧紧嵌套进去。这就需要我们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需要把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与传统文化的三个层次做到紧密完美结合。

  现代中国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家要求专门机构设计明确的目标,制定方针政策,按照制度去贯彻执行,把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去推动。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实就要从节日庆祝上抓起,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节日、每一个节气上入手,用国家治理的方式去加强和推动。其次要发挥社会团体、民间力量,用社会治理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凝固,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与人们的现代化的生活紧密相关,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在保证物质生活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增加精神生活的传统节日元素,提升人文素养,回归熟人社会的社区传统,做到彼此照应,相互守望,互相监督,共同维护传统社区精神中的诚信以待、以诚立信、有福同享、有难共患。除了国家和社会,家庭和个人也要身体力行地维护节日过程中的仪式、节奏和过程,更加饱满地过节,而不仅仅是物语、肉欲方面的满足和宣泄。费孝通把中国社会关系总结为“差序格局”四个字。这是传统熟人社会的关系模式,在今天稍有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这种关系模式还在继续,只不过多了种类。那么,全体成员都应该在这一模式下,助推节日庆祝的多样性,使节日更加饱满、更加人性化地完成仪式过程的实践。

  中华大地各种文化景观,都与春节过年有着一定的历史关系,不管是现实的,还是神话的,人们都应该把天、地、人和节日紧紧地联系起来,使过年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实在感。另外,过年还是重温传统、增加家庭凝聚力、巩固社会关系的好机会,用过年增强交流互动,使人们从长辈到晚辈、老年到少年都在传承、延续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内容,并能真正实现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具体的过年文化的产业化操作,还需要进一步分机构、分地区和分社会地区梳理安排和推动市场化运行。

  马建福(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