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 生产影响预测及对策建议
进入冬季以来,我区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呈偏高趋势,气候明显变暖,出现“暖冬”的可能性较大。据农牧部门与气象部门分析预测,2015年我区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中部干旱带气候条件较差,可能出现春夏连旱,将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一、气候变化情况
(一)2014年11月以来冬季气温变化。据气象资料分析,2014年11月我区平均气温为0.2~3.3℃,与历年同期相比,除海原、泾源偏低0.3和0.2℃外,其他各地偏高0.5~2.1℃;2014年12月,全区平均气温为-7.6~-4.3℃,与历年同期相比,除惠农、兴仁、固原偏高0.1~0.7℃外,其他地区偏低0.1~1.9℃;预计2015年1月,各地气温偏高0.5~0.8℃,目前我区出现“暖冬”的迹象较为明显。
(二)2015年气候趋势预测。据预测,2015年1~9月,全区气温以偏高为主,各月气温偏高0.5~1.2℃;降水量:1月,各地偏少20%;2月,石嘴山市偏多30%,其它地区偏少20%;3月,各地偏多10%~30%;4月,各地偏少10%;5月,石嘴山市、固原市偏多10%,其它地区偏少20%;6月,固原市偏多10%,其它地区偏少15%;7月,各地偏多10~20%;8月,各地偏少15%~20%;9月,各地偏多15%~25%。
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测
(一)“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暖冬”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但总体弊大于利。“暖冬”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方面,一是气温偏高对冬小麦及苜蓿越冬返青生长有利;二是气温偏高对设施农业高效安全生产有利;三是由于暖冬,积雪少,土壤解冻早,对提早开展春播生产有利。“暖冬”对农业生产的不利方面,一是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少,造成土壤失墒散墒快,中部干旱带春夏连旱的可能性大;二是由于冬季温度偏高,病菌和虫卵能够安全越冬,使病源或虫源基数增大,可能造成农作物病虫害加重发生;三是“暖冬”易使冬小麦越冬后旺长,导致麦苗抗逆性减弱;四是据有关资料分析,经历“暖冬”后,夏天易出现阶段性低温,秋天易出现早霜,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春耕生产形势预判。春耕期间,灌区受气温偏高影响,冻土深度偏浅,春播期起落潮快,降水多,可能会出现“二月雨”,造成适播期缩短,但由于小麦播种面积较小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气候变化对春播影响不大。中部干旱带因上年秋季土壤墒情普遍较好,对冬小麦越冬及返青期生长有利;南部山区由于上年秋季土壤底墒蓄积充足,加之返青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有利于及时返青和提高返青成活率。
(三)全年农业生产形势预测。2015年我区南北两头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中部干旱带气候条件较差,可能出现春夏连旱,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灌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小麦生长不利,对玉米生长和水稻的安全齐穗有利,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小。总体夏粮生产弊大于利,秋粮生产形势好于夏粮。中部干旱带春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对夏秋粮生产都较为不利,但秋粮生产形势好于夏粮。南部山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夏、秋粮生产形势均有利。
三、对策措施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理念,抢前抓早、统筹兼顾,强化各项措施落实。
一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中南部地区以提升效益和增加产量为原则,继续坚持压夏增秋、稳粮扩经战略不动摇,压减小麦,扩大地膜玉米、马铃薯、优质饲草等节水耐旱特色作物种植,顺应自然规律。
二是加强墒情、病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发布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及时指导开展病虫害防治。
三是做好抢墒播种物资准备。提早做好马铃薯、玉米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等需求预测,搞好农资储备和调剂调运,满足生产需求。
四是强化技术服务与指导。组织专家在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田管技术方案,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墒、因苗落实好田管措施。
五是加强水源工程、田间微喷灌设施等配套建设,加速马铃薯、玉米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加大早春覆膜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南部山区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实施效果,实现抗旱节水增产。
(据厅种植业处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