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集400万元花费20年心血 老人建贺兰砚博物馆

21.05.2015  12:21

   筹集400万元花费20年心血

  虞崇文老人建贺兰砚博物馆

  “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这句话是《宁夏府志》中关于贺兰砚的描述。贺兰砚以其石料的独特、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中国名砚之一,更充当了宁夏的文化使者。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一家陈列着600多方贺兰砚的博物馆开业了,馆长是一位68岁的老人,名叫虞崇文。他一生都与传统文化结缘,并用20年的心血,斥资400万元,打造了一个让人们了解贺兰砚的窗口。

  十几岁迷上篆刻

  要说收藏贺兰砚这一爱好,还得从虞崇文少年时候说起。十几岁时,他在老师家玩的时候无意间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些卡片,上面是西夏文和各种印章拓下的小印。这些小小的符号,就像咒语一样,召唤着他进入一个志趣盎然的世界。 

  “看见这个就被迷住了,觉得特别漂亮。”虞崇文当下就向老师表示,要学习篆刻。结果老师笑称,“字都没写好呢,就要学篆刻?” 

  之后,虞崇文加紧练习毛笔字。平时一有零花钱,就去买石料,照着书上的样子刻。“那时候特别喜欢这个,连上课都在偷着刻。” 

  他认为,自己的这些爱好是基因里带来的,“我父亲曾是浙江日报社社长,爷爷是清末的秀才,就是打响浙江反清第一枪的虞廷。

   自费10万为贺兰砚著书

  1996年,虞崇文在企业工作,接触到一个项目,这才真正走近贺兰砚。“贺兰石砚细腻温润,有如端歙之美。”那时起,虞崇文便开始不断收集贺兰砚。 

  1999年,一位朋友找虞崇文帮忙,称在西塔附近有一栋楼,做过餐饮娱乐等买卖,最后都不成,不知道如何是好。虞崇文便骑着自行车在城里逛了两天,之后建议这位朋友办个小型文化城,专门卖文化产品。 

  此后,虞崇文发现这里有一大半的商家都是经营贺兰砚的,但贺兰砚的名气并不响亮,关于它的资料书籍也是少之又少。 

  就这样,虞崇文萌生了为贺兰砚著书的想法,开始四处拜访贺兰砚雕刻大师,将资料整理成册,最终自费10万元左右,出版了《中国名砚——贺兰砚》一书。

   400万元打造首家贺兰砚博物馆

  著书仍不能满足虞崇文的胃口,他还想着搞一个贺兰砚藏馆。而如今在银川科技园附近有一栋风格简约的灰色二层楼,这就是虞崇文筹集了400万元创办的贺兰砚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各种贺兰砚有600多方。 

  “一方好的贺兰砚不仅原料讲究,还要看设计、雕工,还有它传达出的意境和气息。”虞崇文介绍。在一个陈列台上,虞崇文将一方贺兰砚和端砚、洮砚等名砚放在一起。“贺兰石制砚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列入了国家非遗项目。”虞崇文说,之所以这样陈列,是想做个对比,贺兰砚虽然知名度比较低,但其各个方面并不差,应该在名砚中占有重要位置。 

  贺兰石是宁夏五宝之一,贺兰砚也是宁夏的文化瑰宝。虞崇文认为,小小的贺兰砚充当着宁夏的文化名片,让人们通过它了解宁夏,走近宁夏,功不可没。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