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之惑
29.01.2016 10:00
本文来源: 银川新闻网
过去,能在饭馆里订个包间吃年夜饭,这是一种富裕的象征,而在一个多元化的当下,年夜饭本身仍然面临是否回归本质的诉求。在哪儿吃,怎么吃,看起来是个小事儿,却是人们普遍心态的某种困惑。
有一句公益广告词特别好,我们永远在回家的路上。是的,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回家成为我们最大的主题。而经历了漫长匮乏历史的中国人,好好吃一顿是我们几乎不变的追求,哪怕你去海边过春节,或者去地球的另一边,吃几乎是永恒的主题。
或许,也只有在饭桌之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们的某些心结才能彻底放开,把该说的、不该说的,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出来,这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贯穿了整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小小的饭桌里承载着博大的心理空间,于是,有人开始怀疑,工厂化的、豪华式的外包宴席,放弃了大家为年夜饭奔忙的过程,直接寻求结果,缺失了共享的过程,情感被简单化了,意义也就不断单薄。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更为对立,一个物质空前发达的社会,分工愈加细化,我们总不能一直生活在农耕文明那种血缘至上的节奏里,变革总是仍然备感新鲜,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年夜饭在哪里吃,如何吃,都是一个主动选择的结果,很难讲一定会形成某种风尚,甚至成为身份的代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都在用自己觉得最舒坦的方式来实现饭桌上的化学反应,这才是重点。
因此,不被刻意裹挟,也不去主动迎合,独立地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才是多元化社会里最可贵的事情。至于是否因此疑惑,还是把问题交给民俗学者和社会学家来解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
春节快到了,一个除旧迎新的时刻就要到来,愿所有人都能得偿所愿。
皇甫世俊
本文来源: 银川新闻网
29.01.2016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