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人民政府2014年依法行政工作年度报告

07.07.2015  14:03

  2014年,银川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银川市委关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依法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努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落实市委“2258”工作思路,开放内涵式发展快速推进,开放、富裕、和谐、美丽银川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4年,银川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法行政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落实、社会公众参与的推进机制。市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等,对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银川,特别是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对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务信息公开、规范权力运行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行政决策和制度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始终坚持“需要、管用、慎立多修”的原则,提高地方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的立法,加强试验区核心区、全面深化改革、资源节约利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政府的宏观决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实施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集中统一办理机构,自治区、市、辖区三级共用市民大厅建成投入使用。审批事项全部“清零”,重新审查确认。“一体化审批”、“一条龙办理”和网上大厅“直通车”为民服务机制建立,全市行政审批服务跨入“一时代”。

  ----监督合力进一步形成。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积极主动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政府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拓展“电视问政”、“电视施政”、“网络问政”等监督渠道,及时回应和满足了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接受社会监督。

  ----化解矛盾纠纷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警、利益表达、协调沟通等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行政听证、民意征集等制度,引导人民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完善市级行政复议权相对集中试点工作机制,推进县(市)区行政复议权相对集中改革进程。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工作协调,完善信访、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调解与行政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民法治观念进一步树立。开展各类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法治创建活动,形成了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城市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学法用法教育。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市县两级政府通过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单位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举办培训班、法制讲座、专家讲坛等形式组织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其中,市本级公务人员学法6千人次,县(市)区组织公务人员学法3万人次,组织10591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了网上宪法知识考试,为全市500多名领导干部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专题讲座,提高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促进了全市公务人员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  

  二、健全完善行政法规

  完善各项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市政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评估、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提供了制度保障。

  立足发展实际,科学民主立法。始终坚持政府立法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领导决策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立法工作的主要任务,围绕市政公用事业、公园管理、供水节水、新建住宅配套设施交付使用、街道环境卫生、建筑节能、生态环保以及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问题,市政府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报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4部地方性法规,制定6部政府规章。公园管理条例的制定不仅加强了对公园的保护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更加方便了广大市民休闲娱乐。“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制定,使临街单位、小区门口以及湖泊、河道、渠道等区域的“三包”责任更为具体,尤其是对非法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物品、乱停车辆、乱倒废弃物、乱贴乱画、损坏绿地花草树木等现象如何管理,有了更明确的责任划分。贺兰山东麓、唐涞渠银川段生态保护和银川市鸣翠湖等32处湿地保护决定的出台, 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运动纳凉的好去处,使“塞上湖城”更加靓丽,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

  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全面清理市政府规章和全市规范性文件。市政府现行有效的60部政府规章,确定保留55部,宣布失效5部,修改12部;现行有效的139部政府规范性文件,确定保留131部,废止8部,修订5部。各县(市)区现行有效的352件规范性文件,确定保留243件,宣布废止63件,宣布失效29件,修订17件;对其他现行有效的2517件红头文件,宣布失效1198件,宣布废止379件,决定修改28件,其他予以保留。从而,确认了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了抽象行政行为合法。

  三、强化执法队伍培训

  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证件管理,坚持申领执法证件人员由编制部门先行审核,并及时组织对全市1314人的行政执法证件进行审验,通过1305人。同时,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平台运行工作,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执法证件信息管理,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加强行政执法培训指导,实现执法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市政府法制办组织了全市28个市直机关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培训。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执法部门也对本地、本系统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执法业务培训。全年,县(市)区政府对已取得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组织执法培训7552人次,市属各执法部门组织执法培训6488人次。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和依据。一是对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进行了清理。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市政府法制办对全市各单位执法主体资格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对一些临时机构、没有法定依据自行委托执法的单位进行了清理,对经清理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执法主体进行了公示确认。同时,对各级行政机关的执法队伍进行了整顿和全面清理,将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和被聘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合同工、临时工进行了调整,坚决杜绝合同工、临时工执法。二是对行政执法依据进行了重新梳理。对各行政机关实施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区政府规章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列出了各部门执行的执法依据以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及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等执法事项,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抓住行政执法监督这个环节,市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检查组,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突出行为规范这个关键,针对近年来案卷评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对部门格式化的许可文书进行了规范。同时,认真开展案卷评查工作,对市、县两级192个行政执法部门的500份案卷进行统一评查,对案卷评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向被查部门反馈,并将评查结果进行通报。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完善“两法衔接”工作职责、程序、机制等内容。

  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执法。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油气输送管道、精细化工、涉氨制冷、冶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粉尘爆炸等“十大专项整治”和打击矿山企业无证开采、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行为,整治图纸造假、图实不符问题;打击破坏损害油气管道行为,整治管道周边乱建乱挖乱钻问题;打击危化品非法运输行为,整治无证经营、充装、运输,非法改装、认证,违法挂靠、外包,违规装载等问题;打击无资质施工行为,整治层层转包、违法分包问题;打击客车客船非法营运行为,整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挂靠经营及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和长途客车夜间违规行驶等问题;打击“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整治违规住人、消防设施缺失损坏、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堵塞封闭等“六打六治”活动,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和日常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假发票、非法传销、“渣土车” 撒漏、涉牌涉证、农用车违法载人、“三超一疲劳”、车辆非法营运等违法案件。开展城区市容环境秩序专项整治、建筑垃圾专项清理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执法方式。在行政执法中,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针对行政执法职责不清导致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积极探索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市委、政府成立城管委,建立全域大城管机制,数字城管效用显现;组建了公安环保分局和城管巡回法庭,立法、执法、司法同步,实现快审快结,提高了执法效率,避免了矛盾冲突,维护了市容市貌秩序。在全市主要路段设置87处自动违停抓拍系统对违法停车行为进行自动抓拍,有效治理了市区医院、学校、商贸餐饮等场所周边主要道路的违法停车现象,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秩序。

  六、简政放权提高效能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优化组织结构,理顺权责关系,实现机构设置“大瘦身”、“大精简”、“大优化”。为建立大部门监管大市场新体制,整合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一体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组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实现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有效整合;组建市金融工作局,强化金融强市战略;组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实现建设、住房保障和民防 “三局合一”;组建市经济技术合作和外事侨务局,形成对外招商、经济合作、外事侨务工作的整体合力;成立市人才工作服务局,统筹全市涉外人才交流服务、外国专家人才引进及各类人才的规划培养、选拔培训和管理服务等工作;组建市体育旅游局,着力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城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实施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新组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原来分散在26个行政部门100余个科室600多人办理的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由审批局一个部门承担,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的一站式服务。在市民大厅设置商务服务、购物、图书阅览、休闲茶座、电影放映、理发、医疗救护、儿童乐园等设施,全方位打造“市民之家”。设立行政审批服务智能导航系统和办件查询系统,按照事项分类管理,对办事过程进行图形立体展示,方便市民了解事项办理流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市民随时随地了解在办事项进程及办结时间。

  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49项精简为78项、部门管理事项98项,精简幅度达48%;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3181个工作日压缩到693个工作日,缩减78%;取消和减免8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幅达47%,为企业和群众减负达2.5亿元。

  加大重点项目全程代办服务。继续推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办理机制,对国家、区、市年度计划安排的重点项目特事特办,实行容缺预审、并联审批、跟踪督办的原则,积极为重大项目开展预约和上门服务,促进审批办事效率再提速,推动了“银川速度”向“银川效率”的提升。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平台,拓展发布信息和政民互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市长信箱、政府公报、官方微博、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媒体等平台,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市政府门户网站(含党务政务网络平台)共发布信息11261条,市政府各部门在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系统发布信息2926条;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21次,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微博银川发布微博信息1891条,依申请公开6件,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了答复。

  七、化解争议促进和谐

  行政复议集中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将市直36个部门依法承担的行政复议职能,由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行使,出台了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听证程序规定、案件案卷档案管理制度、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守则、案件质量评查纪律监督规定等5项规章制度,为完善办案制度,规范案件审查程序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针对有些申请人因法律知识欠缺、经济能力有限、无力聘请律师依法维权的状况,将其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解决了行政机关和申请人法律资源和财力不对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指导监督作用,通过下达《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做到“纠正一案、规范一片”。

  年内,全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23件,依法不予受理10件、受理113件;经审理维持82件、撤销7件、当事人撤回终止24件。

  信访仲裁调解机制逐步健全。进一步规范信访接待受理办理及网上信访工作流程和复查复核“三级终结”程序,修订了市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仲裁高效、便捷、灵活的优势,努力提高劳动争议化解效能,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开展了预防“民转刑”可防性命案和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行动,积极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共同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年内,全市共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7186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732件,调处成功8517件,调处成功率达98%。

  八、行政权力阳光运行

  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市政府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研究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意见,及时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虚心整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诚恳听取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市政府常务会议邀请人大、政协的负责同志列席。市政府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全都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经审查,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全年共承办市人大议案6件、人大代表建议114件(其中,会中建议102件、重点建议12件、会后建议12件),涉及6个县(市)区和25个职能部门,办复率为100%;承办市政协提案401件,涉及6个县(市)区和54个职能部门,办复率为100%,委员满意率达90%。

  大力加强专门机关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内部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协调配合,相互补位,形成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合力。监察部门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认真履行行政监察职责,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年内,共问责56个单位571人,其中处级干部9人。开展了“两不一慢”(不作为、不担当、行动慢)等专项整治,通报批评49个单位,问责89人。在市民大厅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控系统,对审批事项全程监督,对700个窗口千余名工作人员办事过程全程监督,有效杜绝了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审计部门注重完善审计监督机制,认真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对行政机关预算执行、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有效地规范了行政机关的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考核办法,把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对各地、各部门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了新任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核制度。

  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加强行政复议与应诉、完善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机制等方面建立互动机制,增强了共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整体合力。继续落实行政执法部门应诉报告制度,每季度及全年对全市行政诉讼基本情况、执法部门(机构)负责人应诉出庭情况、涉诉案例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和败诉情况向全市进行通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要求,提高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责任意识,全市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明显下降。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电视问政“”电视施政“节目深入开展。播出问政节目4期、施政节目7期,整改问题472个,问责干部47人。播出“政风行风热线”节目13期,督办整改问题81个,进一步提升了机关效能,优化了发展环境。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通讯地址及电子邮箱,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加强与电视台、报社、电台以及网站等公共媒体联动,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对媒体反映的问题落实承办单位认真调查、核实,并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年内, “12345”市长专线接听群众来电28222件,受理转办投诉16153件,办结15795件,办结率97.8%,满意率96%。受理政民互动平台网上市民咨询、投诉、意见、建议2921件,办理2863件,办结率98%。

  结束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区、治市作了全面部署。银川市做为宁夏发展建设的排头兵,全市上下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按照中央、自治区部署,紧密结合银川发展实际,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建设,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提供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和优质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