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公布2014年中国重大考古新发现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有恋玉情结的中国古人在哪开采玉石?西藏1800年前的象雄王国有着怎样的文明?北朝古墓壁画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死观和精神世界?蒙古族是从哪里起源?
2014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地下探寻了这些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秘密。
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过去一年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和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办公室主任陈国科介绍,甘肃马鬃山玉矿遗址初步确定年代为战国至汉代,有可能更早至3400多年前,“是中国目前最古老的玉矿遗存。为探寻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他说,这里出土的玉料以透闪石为主,多为青玉、糖色玉,少量为白玉。为考古学家了解当时采矿、选料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行政管理、社会组织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信立祥说:“玉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是第一次通过考古方法揭示出古人采玉的真实情景。它的位置正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表明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早就存在玉石之路。”
汉人尚玉,而藏族人将天珠视作珍宝。在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神山脚下,考古学家从大约1800年前的贵族墓地中首次发掘出神奇的天珠。
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仝涛说:“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象雄王国强盛时期。在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还发现了珍贵的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料珠以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等。”
他介绍,由于阿里自然资源匮乏,很多出土遗物来自海拔较低的地带,甚至是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表明被吐蕃吞并前的象雄王国与外来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山西忻州市九原岗的一座北朝古墓,虽然屡次被盗,但考古学家还是在墓中发现了精美壁画。其中一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狩猎图,图中众多猎人骑马奔驰山林,追逐围猎虎、熊、鹿、野羊,再现了马上民族的生活情景。
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员张庆捷说,墓中的壁画是研究北朝社会文化、生活和军事的珍贵资料。其中升天图内容复杂,展现了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念和精神世界。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是迄今在呼伦贝尔草原所知规模最大的古墓群。考古学家初步推断这个墓地属于公元8至10世纪室韦人遗存,为探寻蒙古族源找到了最新考古线索。
社科院考古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国祥介绍,对这一墓地中发现的人骨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这里的居民与现代分布在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北亚蒙古人种中央亚细亚类型居民的颅型特征最为接近。这一发现得到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贵州遵义的杨氏土司墓地跨越了宋末至明初,考古学家从墓中发现了成套精美的金银器。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介绍,这一遗址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在过去一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应用。
云南祥云县的大波那墓地5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里出土过编钟等重要铜器,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洱海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级墓地。考古学家在2014年对这一墓地开展了新的发掘,并采用了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的考古技术,形成遗址的三维影像模型,为今后墓地的研究保护和展示利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