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土移植",让"中关村基因"异地生根
开篇语
银川有了“中关村”。
两幢25层的地标性大厦建筑,一块“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牌子,高高矗立在西夏区贺兰山路上。这是中关村在西北地区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2017年12月20日,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揭牌,京银协同创新有了发力点……
如今一年多过去,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产业基地建设正酣,科技型企业以及蚂蚁金服、同仁堂国际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类中关村的银川特色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在这里悄然生根发芽。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感觉银川中关村距离我们很遥远,认为它只是几栋楼、数家企业,或是一片在建的工地。
为此,本报记者深入银川中关村这片热土,访谈管理者和亲历者,走访企业家和部门负责人,并从今天起,连续推出《走进银川中关村》特别报道共3篇,以银川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新城”建设的时间为经、建设进程为纬,从他们的视角,来解读这里可期的未来。
在中国,中关村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标志。
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是业界的“标杆”,既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和创新人才优势,也有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构建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而作为创新要素相对贫瘠的西北城市——银川,也因牵手中关村打造“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而快速崛起,绽放出了新的活力。2017年12月20日,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一天注定将记载于册,成为银川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一复刻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基因的创新载体正式起航。
一年多过去了,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吸附效应”成果显现:世界500强企业来了,国内外的企业家来了,“千人计划”领军人才来了……创新企业不断在此处聚集,创业服务扎实落地,一大批创业者落地扎根银川,创新创业活动风生水起。
以下讲述的就是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故事。它很年轻,仅仅诞生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却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这也正是这个时代中关村辐射发展的另一个缩影。
使命:移植中关村创新基因
中关村为什么选择进驻银川?
“创新始终是中关村的一面旗帜,中关村首先考量的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氛围。”面对记者的疑惑,银川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蒋炎松说。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了“三大战略”之首。作为宁夏的首府,银川已有的科技基础和城市定位与中关村的发展理念完全相符。
银川与中关村结缘,还要追溯到2017年。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不久,同年6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银川市委书记姜志刚就北上中关村,寻求合作事宜——银川市准确务实的定位、合作共赢的情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打动了中关村。
此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先后4次派人到银川对接考察。经过双方再三对接洽谈,2017年9月30日,银川市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战略协议,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项目建设开始启动。
次年,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揭牌运营,成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在西北地区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也是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川牵手中关村,不仅是银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关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跨区域协同发展,宁夏和北京两地“高位对接”的重要成果。
“带土移植”中关村创新基因,便成为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的使命所在。
规划实施:“高”字当头激活动能
一块创新的试验田,一个服务的加速器,一种合作的新磁场。
从签约、选址、设计、装修到正式投入运营,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速度与效率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建设者和见证它发展的亲历者吃惊。
“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自筹备以来,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谈及当年北京中关村落地银川建设规划之初,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服务办公室主任马黎刚感触颇深。
短短两个月,以银川市、西夏区政府服务为主的工作体系搭建完成,成立独具一格的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服务办公室,带领中关村信息谷公司前期驻场的团队协同作战,工作成果斐然。以聚集大信息、大健康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组织700余人不分昼夜奋战,10万平方米的载体公共空间以最快速度装修完毕投入使用。经过沟通洽谈,精挑细选的首批24家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已经达成合作意向签约落地,首批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16位一流双创导师受聘,“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迎来了首批来自硅谷的高品质路演项目,通过半个月的运作,400余位嘉宾从四面八方汇聚银川参加路演活动,严谨务实地谋划着银川的未来发展。
“通过银川与北京的协同创新,汇聚强大发展势能,将推动区域间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银川市市长杨玉经在当年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揭牌活动上曾如是说,银川将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银川中关村科技新城早落地、早见效,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发展愿景。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设者们制定了“五年计划”:通过1年时间,在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引进并聚集50家企业,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初步形成;3年引进150家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5年引进300家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北京—银川协同创新示范区。
一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而变化也正在这里发生。
经过一年多来的发展建设,这个聚集了创业者、投资人、研发团队,以及各种资源的创新型平台,以其活跃的思维、坚定的步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寻梦”。而当初“发展愿景”中的1年计划早已超额完成。
“截至去年年底,创新中心已引进83家科技类企业落地银川,我们计划用2年时间提前完成150家引进企业的目标。”蒋炎松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记者 王晓菲 李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