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成都市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经验与启示
近日,市委副书记杜银杰带领市农牧局和各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赴合肥市和成都市对现代农业及农业物联网建设、观光休闲和都市创意农业等方面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先后考察了农业物联网公司、农业生态园和农业共营制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14个点。每到一处大家重点对顶层设计的思路想法和具体实践的操作抓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在近距离观摩学习和应用操作中,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完善了思路、增强了信心,感受很深、收获颇丰。
一、合肥市发展智慧农业及农业物联网建设情况
合肥市是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核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正在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0亿元,增长10.5%,总量占安徽全省25.7%;地方财政收入571亿元,增长14.2%;规上工业总产值9312亿元,工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3亿元,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3亿元,增长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989元和15733元,分别增长9.0%和9.2%。
合肥市坚持把农业作为接“二”连“三”产业的重要抓手,按照城郊型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围绕“三圈两区一带”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城区农业“融城发展”、近郊农业“提升发展”、远郊农业“规模发展”、环湖农业“生态发展”、岭区农业“避灾发展”、山区农业“特色发展”,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向产业功能区域集聚,形成与省会城市发展协调互动的特色产业布局。
2012年,安徽省被农业部首批列入农业物联网示范省,合肥市抢抓机遇,提前谋划,在2013年出台的《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中就对云计算、物联网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和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奖励补助政策,吸引了大批物联网企业落户研发并集聚发展。在2014年出台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中,将农业物联网建设纳入合肥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涉农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助力智慧农业建设。截至2015年底,合肥市光纤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集镇具备8M以上接入能力,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46.8%。预计到2017年底,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4Mb-ps(兆位/秒),到2020年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目前,合肥市共有55家涉农物联网企业,应用成熟传感技术,在小麦、水稻“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草莓、蔬菜、葡萄、龙虾(对虾)、生猪等特色产业进行全程智能化指挥、监测。已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2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402个特色农业园区,在安徽省率先实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市)域全覆盖。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7元,连续6年实现跨千元增长。
二、成都市发展都市现代创意农业情况
成都市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及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1亿元左右,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7006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4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亿元,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476元和17690元,分别增长8%和9.6%。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高端规划、统筹推进,编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并配套制定《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及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管理办法。按照集群化、规模化、主题化、人性化的原则,拓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创意农业理念,形成以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特色养殖、本地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为载体的观光休闲旅游模式,打造集农业生产与“吃、住、行、游、购、娱”相融合,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连续多年举办了“国际桃花节”、“国际油菜花节”、“国际猕猴桃节”、“乡村旅游节”、“采茶节”等重大乡村旅游节会。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镇16个、示范村25个,旅游特色村78个,农家乐4200家,星级农家乐167家,星级乡村酒店96家。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519万人次,实现收入200亿元,从业人员年均收入5万元,助农增收人均约200元。
三、几点经验与启示
一是坚持高端设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基础产业,其重要地位决定了在推进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深化农业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合肥市坚持“三农”和“三化”互动并进,在成为“智慧城市”国家试点的同时,同步布局“智慧农业”,在引进农业创新群体、提升农村宽带带宽、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出台了高含金量的补贴补助措施,通过“政策洼地”建设“创新高地”。培育了安徽朗坤、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农大农业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研发企业和实践基地。合肥市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和生命产业,高端谋划设计智慧农业,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和推进措施,走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切合市场趋势,贴合百姓需求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互补依存、融合发展。
二是注重积累发展,持续接力推进。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这是客观因素,也是制约短板。为此,我们要通过适当政策引导或资源撬动,让农业投资者有做长线投入的眼力、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累积持续推进的定力。成都市的休闲农业、都市创意农业大体是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一家一户”农家乐逐步提档升级发展而来,特别是2003年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将发展观光休闲、都市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经过10多年的持续培育,形成了“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功能拓展”的良好发展态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花舞人间”项目是成都市创意休闲观光农业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该项目是由希望集团投资建设,项目大约从2006年开始建设,建设之初企业就坚持开发杜鹃花这一主打品种,经过近10年的坚持发展,目前拥有130多个品种、500多万株各式杜鹃,是亚洲最大的人工培育杜鹃花集中展示地,去年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过亿元。考察中,当地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讲的最多的就是“做农业要耐得住寂寞”,企业10年磨一剑,不但创造了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主打品牌,而且形成了系列农业休闲产业,把一片荒山建成了“无中生有”的旅游观光区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现了多赢。
三是整合资源力量,让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随着科技的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农业全产业链领域,“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合肥市支持有实力、有技术企业建设农业云平台和农业物联网综合平台,集政府监管指挥调度、专家远程会诊、农业生产管理、农民远程教育、农产品在线交易、精准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一体,提供生产、经营、销售、品牌等全产业链“一键式”服务,实现生产源头“可管控”、加工流通“可跟踪”、质量安全“可追溯”。以园区为单元,对优势特色农产品建立物联网系统,进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全方位监督,既为农业生产积累了大数据资料,又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这是“智慧农业”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四是持续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活力。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成都市探索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的共营制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品牌化和农业专业化、农民职业化,既保证了农民收益,增加了内生动力,又延长延展延伸了产业链、功能链和价值链,发挥了土地在集约经营中的最大效益,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中“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四大制约和“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个难题,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五是推进产村互融,建设美丽新村。从两地实践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布局密不可分,相互关联。成都市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以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为目标,依托设施农业、生态湿地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组团化、微田园、生态化、小规模”为特色的美丽乡村4.0版,倡导“出门见田园”的理念,打造“林水相依、河溪环绕、荷塘掩映、稻田环抱”的农村自然景观。目前建成新村聚居点3个、组团26个,集中居住751户、2824人,成为川西地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精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