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三医院:托管模式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29.10.2015  17:22
 

  一边是小医院医疗资源匮乏、患者不愿去;一边是大医院发展空间受限、患者进不来。医疗资源的失衡成为困扰百姓看病难的源头。2014年7月17日,银川市人民政府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以下简称宁医大总院)签订托管协议,将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交由宁医大总院托管5年,这是银川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破解医疗资源不平衡难题。

  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25位宁医大总院专家在市三医院11个临床科室坐诊,诊断患者11012人次,越来越多银川市民在家门口的二级医院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

  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诊疗服务

  10月27日下午3时,市民田惠带着女儿来到市三医院儿科就诊。“马金海主任是周二下午坐诊,我每次来了就能挂上号,不用排队不用等。如果到宁医大总院挂马主任的号,提前两天都不一定预约上。”田惠告诉记者。

  如果说田惠享受到了就诊的便捷,那么54岁的市民陈兰香则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医改的实惠。陈兰香的女儿张美玲告诉记者,10月26日下午,母亲身体不适就近来到市三医院就医。住院当天医生检查发现,母亲喉咙里有一个蚕豆般大的囊肿。“没想到27日早晨市三医院就安排了手术,而且是院长马瑞霞亲自主刀,她可是宁医大总院有名的耳鼻喉专家。”张美玲告诉记者。据悉,像陈兰香这样的手术,在大型医院需要9000余元,而在市三医院,手术加4天住院诊疗,除去报销费用外,患者只需缴纳2000元左右的费用。

  “自2014年9月第一批专家进驻医院以来,再加上‘先住院后付费’的优惠政策,市民反响越来越好。”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马瑞霞告诉记者。

  开拓医疗资源共享新格局

  和大的公立医院相比,基层二级医院在医疗人才方面相对薄弱。“医院硬件再好,始终需要软件来提升。每次来市三医院坐诊时,除了医治患者外,还进行‘传帮带’。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最新发展趋势分享给市三医院的医生,以此提高他们的诊疗技术。”宁医大总院儿内科主任马金海告诉记者。

  托管一年多来,市三医院门诊人数和住院人数不断增长,增加可诊疗病种数量40余种,新增手术项目50余种,医生医疗技术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以耳鼻喉头颈外科为例,宁医大总院团队整体入驻后,市三医院立即开设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和病房,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目前共接诊门诊病人近8500人次,住院病人785人次,手术402人次。同时,托管模式也带动了医院外科系统等手术科室的发展,外科手术量达917次,同比增长31.19%。此外,医院从2014年11月1日起推行无节假日门诊,门诊病人增幅明显。

  药品零利润的运行,使患者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二级医院的收费。同时医院还不断简化手续,将享受“先住院后付费”人群扩大到区内外县市的所有医保患者。截至目前,享受此项政策的患者达到住院医保患者的92%以上。

  医疗信息孤岛迈入共享时代

  事实上,托管模式不仅表现在专家坐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同时还实现了两家医院的技术对接、结果互认以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人员培训和素质的提升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经验的输入。

  “市三医院依托托管的契机,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一年来,累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协和医院和宁医大总院培训学习54人次,派出34人次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宁医大总院专家来讲课26次。”马瑞霞告诉记者。

  同时,两家医院从医疗信息孤岛迈入共享时代,实现疾病预防与监测、健康管理、诊疗信息、医生处方、各类检查与化验等实现共享,减少患者奔波的时间。

  “托管不是甩手不管,而是为了管得更好,这一模式更有利于发挥三甲医院管理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提升被托管的二级医院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运营效率。”银川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 詹思佳)

 

  来源: 银川日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
银川6家银行网点受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从“入厅”办理变“出厅”办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