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再读孔子
2500多年前,古老的东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影响了过去,也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站在当下回望历史,孔子的感叹是那样清晰:逝者如斯夫!穿过岁月,孔子似乎并没有离去,没有几个人如这位夫子,古老而又年轻。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孔子的影响力!其实,《论语》没有什么高不可及,晦涩难懂。它就是一些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读《论语》从大处讲,可为当下的难题寻找出路,从小处讲,是对自我的一种关照。正如孔子古老而又年轻一样,《论语》也是常读常新。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会体会出不同的《论语》。
三十岁读孔子,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极深的认同。是啊,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怎么能逼迫别人去干呢?而且,这种人的下场可以看到。美国不就是已所不欲,强施于人吗?那时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可是,过了五十岁,再读《论语》,再看这句话,我觉得并不完善。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是不是也应该提高,而不应是停留在2500多年前呢?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小事,更让我对这句话重新思考。大约一个多月前,初中的一位同学张罗着建立了一个同学群,目的是为了给毕业40周年聚会做准备。这原本是件好事,群建起来后,就发动群里的同学找其他同学。于是,有的同学就被这样“拉”进了群,拉就拉进来吧,群主又非要让新进群的同学在群里和大家打个招呼,说说话。偏偏有一位被拉进来的男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由于种种原因,五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就更是不愿意开口。再三要求,对方仍不开口的情况下,拉他进群的同学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让你说个话就那么难,怎么像个大姑娘似的……”我当时就觉得这话说得极为不妥。我也在群里发了一段话:“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也总有人讲话,有人倾听,如果都做演讲者,谁做听众呢?朋友相聚也罢,微信群也好,愿意说的,就多说点,不愿意说的呢,尽管由他去吧,只要他愿意,就让他在角落里,做个安安静静的倾听者,默默地注视着你们,不也挺好吗?”这话说了,再没见有谁强迫其他同学在群里发言了。至今,那位内向的同学仍未在群里说话。可见,强人所难,未必成功。
到过西藏的人都喜欢那里的天空。天是那样的蓝,蓝的纯净、耀眼、透彻;云是那样的白,白的纯粹、轻灵、超然。天不羡慕云的白,云不嫉妒天的蓝,它们以其各美其美,共美蓝天,让人留恋,让人怀念。相反,你看有些城市的天空,云和天混沌成一团、一片,灰蒙蒙地,分不清哪是蓝天,哪是白云,没有人喜欢这样的天空。俗话说的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不喜欢雷同,都喜欢世界的多样性。
大自然和植物都是这样,何况人乎?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多样性的,人的角色和观点也是多样化的,都有其存在合理性。其实,就像穿衣服,多种颜色多种款式,各取所爱,只要干净得体,都讨人喜欢。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忘了文化大革命,穿衣是“一种颜色”,文艺是“八个样板戏”,舆论是“一个调子”,全国人的表情都是“木刻脸”……我想,这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讨厌那样的生活……
年轻时,我对许多人、许多事都看不惯,总以自己的喜好作为标准。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我觉得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可笑、渺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派,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世界才是五彩缤纷的,人生才是丰富多样的。如果,人们都长成一个样子,有着同样的思想,说着同样的话语,那才叫可怕呢!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基本的道德准则,做什么都应该被容许,即使你不喜欢,也应该接纳和包容。就像一部电影、一幅画、一本书,喜欢它的人尽可以赞扬,不喜欢它的人,也可以声讨。也有的人,看过了就完了,啥也不说。
社会需要更多的宽容,更多的尊重,尊重每个人表达的权力和勇气,也尊重一些人沉默的权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距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过去2500多年了……什么时候我们不仅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把“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作为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人际交往就会更加轻松,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愿意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吗?(刘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