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走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 ——四谈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最近一段时间,我区媒体上频繁出现了有关环境问题的通报,其中有对我区今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全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环境空气质量每周排名表,也有各地和有关单位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对各地及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进展,在媒体上进行通报,这种做法并不鲜见。不过,以往见得更多的,是各地各单位的经济指标、重大项目完成情况。通过媒体公开报道,既是督促、也是施压。如今,环境治理及其问题整改的情况,也以如此大的力度和频率出现,可谓明确地传递了一个信息:环境和生态,在我们的工作中,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的优先地位。
党的十九大的要求非常明确: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
十九大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蓝图,必须明白的是,新蓝图里,“美丽”是鲜明的底色。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美丽”,那就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么才能描绘出“美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能重蹈先发展再治污、边发展边污染的覆辙。
只争朝夕实现奋斗目标,难免会让很多人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有人会提起经济学上的一条库兹涅茨曲线,然而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似乎,后发国家只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只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毋庸讳言,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像“看不到山”的猎人、“看不见海”的渔夫,为了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有意无意忽略环境的承载力,“GDP至上”在不少干部甚至一些领导干部的脑袋里根深蒂固,以“发展起来了才有更多资金治理环境”为借口,透支资源、破坏生态。
然而,当人民群众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怨声越来越高,当经济发展因为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而越来越难以持续,当恢复环境原有面貌愈来愈艰难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事实:先发展再治理、边发展边污染,无异于杀鸡取卵,无异于饮鸩止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也是生产力”。实践已经证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天会变蓝、山会变绿、水会变清、空气会变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新的支撑点。
走得越快,越要明晰前进的目标。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美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能远离了“美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少不了“美丽”。当我们站在这个高度看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得多重要,都不为过。 (执笔: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