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楼迁址重建实属无奈 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材料
5月18日,新消息报报道西夏区将军楼计划异地迁建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5月18日,记者赶到将军楼异地迁建的新址——西夏区流芳园,走访将军楼新址建设施工情况,并现场采访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的专家学者及相关负责人,听他们讲述将军楼迁建背后的故事。
重建后楼体部分将原貌复原
将军楼新址流芳园位于北京西路,是中医研究院东侧的平整空地,现场用彩钢板围起一片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工地。走进工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裁切石材、刨锯木料、堆砌砖墙,工地一侧已经整齐地码放好数十根完成初步加工的木梁。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研究部主任丁晰贤介绍,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新址开始进行将军楼地基、台基和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工。现阶段正在进行将军楼厢房等主体建筑大木架制作。
丁晰贤说,此次迁址重建,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应用将军楼原有材料,比如大梁、立柱、门楣、窗棂等构件,只要从将军楼上能完整拆检下来,且材质、外观、承重度等条件能够达到建筑要求的,都会应用在新建筑上。“但是从将军楼的现状看,能用的原材料不多,主要是因为将军楼经历过两场大火焚烧,对主体的木结构毁损非常严重,门、窗、柱、梁等构件大部分已烧得焦黑、开裂、面目全非,即便拆检下来,也无法应用在新建筑上。加上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将军楼的砖石等构件也多有受损,可继续使用的材料不多,但文物管理部门会争取最大程度应用。”
据介绍,拆检将军楼时会对楼体砖块、木材等构件进行统一编号,打好包装后运往流芳园,经过修补、清洗等处理后选择能够使用的材料进行组装重建。
近30年未彻底修缮维护原因复杂
从上世纪80年代将军楼经历大火严重毁损至今,为什么没有对将军楼进行彻底修缮和周到保护?丁晰贤解释,解放之初,文物管理单位并不是将军楼的主权管理单位。在1984-1985年,银川市文物管理部门进行银川市第一次文物普查,对银川市文物古迹进行登记,将军楼登记在册,但当时将军楼行政区划属于西夏区,楼上还住着几户铁路职工,无法对将军楼进行如鼓楼或玉皇阁类似的保护。此后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将军楼周边新建了小区、拓宽了街道,将军楼面积越来越小,楼体越来越“老”,一直缺乏修缮和保护。一直到2010年,银川市把将军楼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主管部门才能作为管理部门对将军楼进行修缮保护。“作为文物管理单位,银川市文物管理处只有玉皇阁、鼓楼、南门城楼三处主权管理单位,对其他古建筑只作检查指导,而没有主权管理。”
迁址重建比原址加固更有现实意义
对于市民质疑,为什么不对将军楼进行原址重建或原址加固保护,而是选择迁址重建,是否不利于古建的保护?银川市文管处相关负责人解释,现在市民看到的将军楼只是土垒的高台和高台上的木结构主体建筑,而历史原貌的将军楼面积比现在大很多,拥有私家园林、苗圃、花园等多重设施,占地约有十余亩,西夏区西花园的得名也是始于当年这片私人园林。而现在将军楼周边小区、市场、马路等新建筑鳞次栉比,把将军楼围在中间,再对周边建筑进行规划拆迁已无可能。而迁址新建后将军楼占地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不但可以对将军楼主体建筑进行重建,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重现历史上将军楼的全貌,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复原原有的左右厢房等。迁建至流芳园后,新的将军楼可以作为西夏区的一处地标式建筑,就此打造成满营在银川驻守的历史见证,还可作为满族文化和清代、民国风貌陈列馆,开放供群众参观。
丁晰贤说,经过大火焚烧、风吹雨打和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目前将军楼楼体毁损严重,从土垒的高台到木结构主体,基本上都无法发挥其承重、支撑等建筑功能,更谈不上作为历史遗迹、文化名片的作用。如果进行原址加固工程,楼体甚至无法承受加固维修施工的工程量,楼体构件也需要大部分更换新建。进行原址加固或部分构件维修意义不大,最适合的方法还是迁址重建,让将军楼焕发新生。(记者 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