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马铃薯主产区“主粮化”现状调查
近日,记者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固原市走访了解到,国家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消息让种植户、加工企业充满期待,但目前存在农民种植意愿不强、加工环节污染严重等瓶颈也待破解。
固原市地处“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受土壤及气候条件所限,马铃薯早已是当地的主粮,产值超过18亿元,提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00多元。
但记者走访多个种植大县了解到,由于近年来马铃薯种植成本增加,遭遇价格“过山车”等原因,导致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的意愿不强。
固原市原州区马铃薯种植大户段佩强算了一笔账:1亩马铃薯种子花费400元、化肥300元、农药200元、人工工资200元、机械使用费100元,加上土地流转和水费等,总的算下来成本在1800元左右,纯收入最多1000元。“这几年马铃薯价格不稳定,规模种植的收入不高,预期收益并不乐观。”段佩强说。
大户如此,散户的日子更不好过。由于投入不足,产量、品质都很受影响,价格低于每斤5毛钱就赚不上多少钱。国家提出要把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亿亩,一些种植户表示短期内扩大面积难度不小。尤其在部分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效益比马铃薯高,农民更愿意种植费工少、价格高且稳定的玉米。
固原市农牧局副局长杨生智说,去年以来马铃薯行情不好,价格也就每斤四五毛钱,有些才卖到两三毛钱。如果算上人力成本,散户几乎不赚钱。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对农民更有吸引力。
据固原市农牧局介绍,当地玉米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50万亩大幅增至去年的104万亩,与此同时,马铃薯种植面积降至190万亩左右。由于良种覆盖率仍偏低,每亩单产1.5吨,提升空间还很大。
“受投入成本大幅增加、价格不稳等影响,大多数散户无心精细耕种。”做了20多年马铃薯经纪人的马生科说,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改变一贯的粗放生产的现状。
在提高马铃薯单产、扩大种植面积、提升薯农收入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后,淀粉加工环节不仅能消化那些个头小、薯形差、外销难的马铃薯,还克服了鲜薯难以长距离运输的问题,此举将为西海固农民每年多带来五六亿元的收益。然而,在加工过程中的废水处理难题也让企业面临“关停伤农,加工排污”的尴尬。
记者走访“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县以及原州区、隆德县部分淀粉加工企业了解到,在淀粉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生产1吨淀粉要消耗7吨水,再加上马铃薯自身含的水分,每年生产15万吨淀粉的固原市就要排出几百万吨废水,这当中的COD(化学需氧量)含量超过1万毫克/升,对河流、地下水的污染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媒体多次曝光隆德县淀粉加工厂向境内渝河排污,导致下游甘肃省静宁县水源地污染。在与多家淀粉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交流中,他们反映废水处理非常头疼,由于相关研发滞后,马铃薯淀粉污水处理多是借用玉米加工领域设备,缺乏针对性且配套难度大。
宁夏绿色六盘农业发展公司是国内少有的工程化连续处理淀粉工艺废水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张鹏说,环保设备投资远大于生产线设备投资,但是处理能力还是跟不上。另外,废水处理成本高,每吨淀粉成本增加340元到360元,这也是企业连年亏损的原因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前不久一些淀粉企业已经关停,在马铃薯产区引发震动,一旦大批淀粉企业不能继续生产,薯农手中1/3的马铃薯可能找不到销路,进而影响产业发展、薯农增收。
一些基层农业部门干部、马铃薯种植户以及加工企业负责人坦言,拿土豆当干粮,并没那么简单。马铃薯从充当粮食的“救命豆”到脱贫致富的“金豆豆”,还有很大距离。下一步应加强对环保设备研发与推广,解决好污染问题,推广全粉加工,把更多马铃薯产品端上百姓餐桌。
(原文载于新华网宁夏频道2015年2月28日,作者:马俊、何晨阳、靳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