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遗的“拓荒牛”和“守护者”
热爱非遗保护工作,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宁夏文化馆馆长靳宗伟情系非遗事业30多年,被誉为——
宁夏非遗的“拓荒牛”和“守护者”
帮回族汤瓶八诊传承人打官司
最近一段时间,靳宗伟守在北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的前途着急上火。外地一家企业不仅使用汤瓶八诊名称,更将回族汤瓶八诊传承人告上法庭。
“对方认为汤瓶八诊这个名称没有特殊的识别性,所以不能独家垄断使用。”靳宗伟心里很清楚,如果这场官司败诉,将对已经传承七代的杨家汤瓶八诊造成多么大的打击。为此,靳宗伟多次联系咨询律师,查阅相关法规,他发现了一个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非遗相关保护规定,但是并没有细则,尤其是对单一非遗项目的详细界定细则,规定中没有明确表述。”这就造成了在这场官司中,对方提出汤瓶八诊这种诊疗方法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不是杨家所独享的资源。
靳宗伟说:“对方提出让杨家汤瓶八诊拿出特殊性的表述,但是行内人都知道,这等同于非遗传承人的核心技术,把这个说出来,就等于把祖传秘方泄露。”靳宗伟不想眼睁睁看着回族汤瓶八诊就这样被随意“山寨”,联系了一些律师和法官,准备举办一场座谈会,让法律专家帮助出主意。
靳宗伟越说越激动,他恨不得亲自上阵,帮杨家辩护。其实,靳宗伟已经做好了份内工作,杨家遇到的官司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标使用权纠纷,靳宗伟完全可以躲清闲。不过这不是他的处事态度,尤其在事关宁夏非遗保护这件事上,靳宗伟从不马虎。
给宁夏“花儿”正名
2005年西北几个省区准备推送“花儿”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靳宗伟代表宁夏参加此次会议,他信心满满,就想让宁夏“花儿”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然而在会上,不止一位专家提出宁夏“花儿”没有必要单独申报。他们的理由是,宁夏“花儿”是从青海、甘肃传过来的,从表现形式到歌词都一样,没必要单独申报。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靳宗伟无法接受。会后,他分别拜访评审专家,不厌其烦地讲述宁夏“花儿”单独申报的理由,“通过长时间的对比,我发现与青海和甘肃的‘花儿’相比,宁夏‘花儿’最大的不同就在旋律上。”此外,在演唱时,青海和甘肃的“花儿”都以歌会的形式出现,而宁夏“花儿”往往是一个人或三五人小范围地哼唱。
靳宗伟的执着最终打动了评审委员,青海和甘肃“花儿”最终以“花儿歌会”的形式入选非遗名录,而宁夏“花儿”则以歌种的形式入选。
坚守非遗保护工作30多年
靳宗伟做了30多年非遗保护工作,被誉为宁夏非遗的“拓荒牛”和“守护者”。他说:“我们做非遗保护工作的,首先就要钻研这些非遗的文化,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的保护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
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有一次单位安排靳宗伟下乡收集民歌。他打听到平罗县有一位老人民歌唱得很好,就骑上自行车,带上录音机前去收歌。谁知道这位老人并不配合,并以各种理由拒绝演唱。靳宗伟并没有放弃,他跟着老人去村口放马,一起闲聊,这时有村民招呼老人去说事,老人就委托靳宗伟帮着看一会儿马。没想到老人刚走,一辆马车经过时惊扰了一匹小马,小马受惊跑开,靳宗伟把大马栓到一棵树上,去追小马。等到把小马追回,大马却挣脱了缰绳跑开。靳宗伟又急又热,鼻孔中喷出鲜血,前胸被染红一片。
此时,老人赶了回来,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回了大马。老人被靳宗伟感动了,当着他的面,一口气唱了18首民歌。
此后的很多年中,靳宗伟非常注意收集好听的民歌和其它形式的歌曲,顺利完成了“民间歌曲”“民间乐曲”“宗教音乐”“曲艺音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的集成工作。他利用手中的素材,创作了处女作——回族民间自娱性乐器曲《回乡掠影》,并于1992年携此作品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得了“繁荣奖”。后来,创作的歌曲《六盘山亮了》获得了群星奖银奖。他为舞蹈《待嫁的阿伊莎》创作音乐,该舞蹈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回族舞蹈比赛金奖。
说到非遗保护工作,靳宗伟说:“手到、眼到、脚步到,非遗保护工作就没有做不好的。”(记者 马骋 陈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