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荒漠化治理:从流沙到“流量”
今年国庆、中秋节,中卫市跻身“全国十大网红目的地”,带动“流量”的核心元素是——沙漠。
黄河宿集等民宿群,如岸边探出的“树枝”,为各方游客提供一处栖息之所。沙漠与星空、黄河携手,“合奏”出宁夏旅游的新音符。旅行途中,融入麦草方格的科普,为人与沙的相处提供了增进理解的空间。
宁夏,三面环沙,位于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带。全区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十二五”末,宁夏森林覆盖率为12.63%。沙,曾是宁夏发展的限制因素,如今蜕变为生态产业的主要“因子”。“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防沙治沙目标任务40余万公顷。
从对抗、逆袭到共处,宁夏传承和深化治沙精神内涵,开拓生态经济林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等沙产业,实现沙漠生态功能的转化增值。宁夏将持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黄与绿的变奏
柠条、沙柳、樟子松,这是手机里“蚂蚁森林”可选择的常见树种。而在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仿佛身处现实版的“蚂蚁森林”,感受“沙、水、林、草”的和谐相融。
封沙育林与退牧还草结合、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结合、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结合,盐池县的“黄”与“绿”,在经年累月的治理中,愈发清晰。
“你看,在盐池境内基本看不到黄色地块了。”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点开卫星遥感地图,缩放屏幕,指尖滑动处,绿意流淌。截至目前,盐池县森林覆盖率达21.8%,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十三五”以来,宁夏高位推动,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责任,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防沙、治沙、用沙并重,有效遏制了荒漠化趋势。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以盐池县、同心县、沙坡头区和灵武市4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为重点,推动防沙治沙建设。2016年以来,全区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至300万元专门用于禁牧封育,持续加大禁牧封育监督管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形成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新格局。
治与用的协奏
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沙漠地区,具有独特的光、热、土等资源优势。宁夏升级沙漠生态旅游、沙漠种植等特色沙产业,并培育光伏治沙等新型产业,探索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贫的科学路径。
中卫市在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的进程中,注重培植新型沙产业。在北部沙区、南山台子等沙区,40万亩以苹果、红枣、枸杞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区,年产值达14亿元。同时,建设生态光伏产业园6.5万亩,昔日的荒沙地,跻身拓展产业的新空间。
沙漠、干旱、大风,8.8摄氏度的年平均气温……曾经限制区域发展的因素,如今成为中卫市在沙漠边缘发展云计算产业集聚区的先天优势,为“沙”赋予更广阔的能量。
在盐池县,曾经的荒滩沙地涌起蓝色“浪花”。当地自2017年启动“光伏扶贫”,与中民投合作在74个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为每个贫困村集体年均增收22万元。
发展沙产业的同时,宁夏严格准入,强化沙区开发项目管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根源上保障沙区资源合理有序开发。
这道命题还在继续。气候、地貌及植被是宁夏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根本自然因素。面对自然条件严苛,生态脆弱的实际,荒漠化治理仍面临挑战。
宁夏林草系统将科学编制“十四五”防沙治沙规划,加强小流域治理,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水土流失治理等,推进荒漠化防治,充分利用各区域有利条件布局沙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记者 毛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