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移民:三十载“扶贫接力”勾勒富民新图景

21.08.2017  22:24
一条条通村的硬化路,一座座漂亮的小庭院,一项项谋生的新本领,一张张脸上的“精气神”……这是宁夏持续三十余载的“扶贫接力”带给西海固移民的获得感。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各级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将移民作为“拔穷根”举措;移民群众转观念,用实干、苦干换得幸福新生活。
迁离贫困迎希望
固原市西吉县半子沟旁,两道山弯曲着伸向远方,300多户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以沟命名的小山村。今年下半年,这个村将搬迁至400公里外的银川市金凤区。
不少村民像渴望一场透雨一样,渴望着迁离大山。“那里地平,路也平;房子建得好,离城近;附近就有学校,娃娃不用起早赶路上学。”半子沟村民马国权说,他已去新家“考察”了两次,甚至去年就心急地换了银川的手机号。
西海固囊括了西吉、同心、海原等宁夏最为贫困的9个县区,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区4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5.6%。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宁夏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区情,始终将移民作为“拔穷根”举措持续推进,这也成就了宁夏扶贫的壮举:早在198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吊庄移民;23万西海固群众陆续在红寺堡区扎根,开发出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全区累计移民近百万人。
从西海固到米粮川,贫困群众“狠心”舍弃世居之地,离开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的老家,陆续迁移到“城近、路便、有水”的新居,移出了一条条幸福路。
(下转4版)
新华社记者曹健邹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