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我难忘的“第二故乡” 杭州知青的牵挂

14.08.2015  09:43

   宁夏是我难忘的“第二故乡”——

  杭州知青半个世纪的牵挂

  看着原来荒芜的土地变为郁郁葱葱的景区,吴宣文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半个世纪前“荒芜贫瘠的沙漠”。8月13日一早,在永宁县三沙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曾任银川市委副书记、永宁县委书记的吴宣文和等在这里的杭州知青们握紧了双手。从1965年到2015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杭州知青再一次相聚在他们曾将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第二故乡发生的变化让他们惊叹不已。对于其中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踏上这边魂牵梦绕的热土。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眼前的一切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景象。1965年,16岁的孙宝民来到永宁县胜利公社成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直到1978年才离开。13年间,孙宝民曾先后在农村和煤矿工作。如今的三沙源就是当时胜利公社管辖的西沙窝。“这里以前是一片沙漠、黄土,一棵树都没有,更别说水了。”如今已67岁的孙宝民看着眼前的景色感慨不已,这里是他们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今年已经68岁的裘志新老人就在这里做出过轰动全国的“大事”。据全国春小麦种植统计年报显示:从1988年到2000年,“宁春4号”小麦良种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之一。截至2000年累计推广面积为6723万亩,已增产小麦33.7亿公斤,增加产值33.7亿元。而裘志新则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宁春4号”之父,他和科技人员在永宁县小麦良种繁育所培育出了这一品种。 

  1965年裘志新告别了美丽的西湖,毅然决定报名支宁当农民。“经历了8年时间,我们才培育出这个品种,宁夏带给我的除了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裘志新老人对记者说。见到来自杭州的老朋友,老人显得兴致高昂,不时停下来拍照留念。艰苦环境不仅培养除了优秀的科学家,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党员干部。 

  吴宣文17岁来到宁夏,在当地乡亲的帮助下学会了种稻子、打麦子等农活。成为领导干部后,吴宣文参与创办了银川电视台、银川晚报。这些年,吴宣文时常还会来银川居住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这份浓浓的牵挂。 

  作为当时胜利乡先锋村的村支书,84岁的张万禄老人见证了浙江支青为这篇土地带来的变化。“我们那时最缺的就是文化人,他们的到来,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张万禄老人说,当初村上9个生产队,却连一个记工的人都没有,知青们都是上过学的文化人,来了之后就鼓励他们记工、当会计、小学老师等,后来还有人当了中学校长。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老知青们先后参观了三沙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销售中心、英国小镇、蔬菜果园等,亲身见证着在原先这片荒漠上发生的“奇迹”。“作为对阿开放的桥头堡、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契机。永宁建设回乡文化园、三沙源景区,发展养生、现代旅游等产业是非常正确的,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快地方发展。”吴宣文说。

  记者  王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