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建设砥砺奋进正当时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举办,年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绩。
文艺创作结出硕果 彰显特色文化影响力
五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聚焦中国梦主题,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创排了《花儿声声》等34部优秀剧目,创作了《颂歌献给党》等15台主题晚会,实施“回族音乐汇宁夏”和“宁夏美术收藏计划”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各类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73个,其中2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部剧目摘得文华大奖和文华剧目奖,填补了在文华大奖上的空白。5个舞蹈作品获全国群星奖、5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4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话剧《回民干娘》在全国巡演引起强烈反响,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被评为201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一部部剧目、一台台晚会彰显了宁夏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级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五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抓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宁夏大剧院、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新建地市“三馆”3个、县区“两馆”13个,建成标准化乡镇文化站66个,全区文化馆、图书馆覆盖率分别达93%,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89%。扶持示范村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1405个,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410个。建设提升1271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达标、全覆盖,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新春乐”全区社火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举办,年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宁夏公共文化场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向公众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100万人次以上。
特色化培育添活力 文化产业实现新发展
五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着眼于文化产业特色化培育,推进文化园区基地建设,推进银川IBI育成中心、吴忠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目前,全区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41个和示范户56家、特色村镇5个。
五年来,宁夏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培育文化企业2080家,总数达4876家;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5家,总数达99家。其中,5家出口文化企业被文化部确定为重点扶持企业,5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部等部门认定,8家文化创意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动漫形象“小哈家族”荣膺“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大奖。
宁夏将文化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推进,与江苏苏州刺绣研究院合作挂牌成立“苏绣研究所结对帮扶海原回绣基地”,广泛开展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培训,开拓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宁夏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以下文化及相关产业监测统计工作,建立全区统一的文化产业统计单位名录库,并在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54.5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5亿元,年均增长15.1%。
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全区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机制,推动银川市开展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创出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大众受惠模式,受到文化部通报表扬。举办银川文化艺术创意节、宁夏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文化创意活动,推出一批特色文创产品。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以文化推动全域旅游,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小镇,宁夏枸杞文化小镇入选首批中国起源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显成效
五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西夏陵和丝绸之路宁夏段申遗项目为抓手,实施了西夏陵、董府、须弥山石窟、长城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3818处。全区新增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单位总量达到35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总量达到1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345处,水洞沟遗址、西夏陵、开城遗址被列入全国150处大遗址,西夏陵、丝绸之路(宁夏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批准立项,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入选“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区博物馆达到75座,人均占有率全国领先。全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分别达到18项、9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9名、176名,评选命名自治区非遗传承基地62个,9个县区、乡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市场管理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文化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及动态管理办法,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项、下放4项,调整合并20项。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县区“两馆”总分馆制建设有序推进,2个省级博物馆、1个省级图书馆、3个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立理事会。推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自治区和地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机构,建立分级分层监管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
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执法+协会”宁夏模式在全国推广。主动适应文化市场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在吴忠市开展文化市场“执法+协会”管理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文化市场“执法+协会”模式得到中宣部和文化部肯定,文化部在宁夏召开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形势研讨会,“执法+协会”文化市场管理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