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建设:春风化雨润泽精神家园
编者按
8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聚焦自治区文化建设成就以及相关工作亮点。
自治区成立60年来,我区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硕果累累,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宁夏文化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全区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区文化系统着力实施“一工程四体系”,即着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布局,扎实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打造文艺精品 弘扬时代精神
我区文艺精品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出精品、创品牌和高质量发展,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排《花儿声声》等精品剧目44部,打磨提升《花儿》等优秀剧目10余部。全区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83个,2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部剧目摘得“文华大奖”和“文华剧目奖”,填补我区在“文化大奖”上的空白。话剧《回民干娘》、秦腔《狗儿爷涅槃》等6部剧目在全国巡演引起热烈反响。4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人获“文化表演奖”。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贺兰山》一度在央视热播,《神秘的西夏》被评为201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
今年,我区重点实施60大庆文艺创作工程,组织创排秦腔《擎天一柱》、京剧《花漫一碗泉》等献礼剧目7部;《王贵与李香香》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我区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12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成宁夏人民剧院、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完成宁夏图书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项目,新建地市“三馆”3个,县区“两馆”13个,建成标准化乡镇文化站74个。
扶持示范村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1405个,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410个。文化扶贫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建设提升1271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截至2017年,全区共有公共文化馆26个、图书馆26个、博物馆6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3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82个,农民文化大院730个,各类民间文艺团队1136支,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示范创建西部领先。全区5个地级市已有4个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别于2013年、2016年被命名为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供给丰富多彩。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600场以上,开展“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1500场以上;“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新春乐”全区社火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举办,每年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向公众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150万人次以上。
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方案》。
我区先后实施西夏陵、董府、须弥山石窟、长城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截至2017年,全区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3818处。水洞沟遗址、西夏陵、开城遗址被列入全国150处大遗址,西夏陵、丝绸之路(宁夏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夏陵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彭阳姚河源商周遗址分别入选2016和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入选“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全区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75座,人均占有率全国领先。推动非遗传承,有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到18项和99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8名和164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6个,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67个,9个县区、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加强统筹规划指导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做大与做强相结合、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围绕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出台扶持政策,增加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产业进行统筹规划指导,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培育文化企业208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2012年的54家增加到2016年的9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51.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4.36亿元。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1家;评选命名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示范基地53家、示范户66家、特色村镇5个,成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立全区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机制,5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部等部门认定,8家文化及相关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马兰花动漫广场》等10多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产品推向市场,动漫形象“小哈家族”荣膺“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大奖。
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千寻宁夏》《丝路盛典》《宁夏川好地方》等旅游演艺剧目品质,促进文艺剧目、非遗项目进景区。今年以来,积极推动转制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组织宁夏演艺集团通过2个小剧场推出秦腔、话剧和小综艺舞台演出,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文化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加强文化与特色农业融合,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葡萄文化小镇建设,宁夏枸杞文化小镇入选首批中国起源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提升神奇宁夏美誉度
着眼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我区开展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频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组团赴3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文化展演展示,邀请近40个国家来宁开展文化交流。举办埃及“宁夏文化周”,《金色汤瓶》节目组2次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埃及、墨西哥等国交流演出;“文化中国·神奇宁夏”赴美国慰侨演出、“欢乐春节·神奇宁夏”赴欧盟4国访演、“中国风·欢乐颂”宁夏风情文艺演出赴莱索托演出得到广泛好评。
同时加大“请进来”力度。举办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等国家级文化活动和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WDC世界国际舞蹈锦标赛和全国青少年国际标准舞锦标赛等文化交流活动33项;召开“早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不断扩展“建渠道”广度,与俄罗斯、斯里兰卡等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项目37项,接待海外学者、艺术家、青年学生来宁采风创作。开展区域文化交流,组织《回民干娘》《喊水村移民纪事》《铁杆庄稼》扶贫主题三部曲等优秀剧目在西北4省区、黄河流域9省区、苏浙沪长江三角洲地区巡演,有力地宣传了宁夏。
文艺园地百花竞放
8月11日,喜讯从第7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会传来,各评奖委员会对经过公示的提名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产生了7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宁夏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短篇小说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学事业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出版长篇小说210多部,在公开刊物发表作品6560多篇(首),长篇小说《上庄记》《马兰花开》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小说集《换水》《长河》荣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科幻小说《大漠寻星人》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国家级会员增加到85名,西吉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文学之乡”,同心县被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成功举办三届《朔方》文学奖以及《朔方》诗词奖
自治区文联着力推动艺术精品创作,《贴近老百姓,百姓才爱听——评郭刚评书“话说马鸿逵”》荣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宁夏曲艺简史》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花儿漫漫》等7部舞蹈作品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窗花映彩塞上天》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同心·记忆》荣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铜质收藏奖,《现场》荣获中国新TOP-20优秀摄影师大奖。
自治区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文艺志愿服务意识,不断探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引导文艺工作者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回报人民的实践中不断锤炼意志、提升品格、汲取力量,将“送文化”与“种文化”两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面向基层的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邀请中国文联及所属文艺家协会来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大型慰问演出11场(次)。今年8月7日至10日,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国梦宁夏情”慰问演出走进石嘴山市、中卫市和盐池县,在全区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同时,宁夏文联组织全区文艺工作者开展了“送欢乐、下基层”“我们的中国梦”“到人民中去”“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名家进校园”“传统艺术进校园”“文学进校园”“文艺惠民为民乐民”“六个一心连心文艺惠民工程”等系列活动。组织文艺家到社区、学校、军营、企业、农村开展文艺志愿慰问演出、文艺知识讲座、文艺人才培训等已经成为常态。参与的文艺工作者达4800多人(次),赠送书刊10万余册,赠送书画、春联、剪纸、摄影作品4.3万余幅,舞台演出130多场(次),培训讲座近90场(次),受益群众30余万人,建立文艺培训创作基地7个,为基层培养出了一批文艺骨干,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记者 房名名 张贺/文 王猛 实习生 马楠/图)
8月2日,银川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金秋艺术团的团员们在排练舞蹈《盛世礼赞》。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银川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老师带领离退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了一系列歌舞、器乐等文艺节目,他们将带着精彩的节目进社区、下部队、走乡村,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秦腔《花儿声声》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大奖、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等。
7月2日,宁夏文化馆内乐声阵阵、舞姿翩翩,舞蹈教师马晓燕正在为社区大妈们排练舞蹈。今年,宁夏文化馆组织实施全区文艺骨干公益性免费培训计划,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