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近日,记者走进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扑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农宅、干净整洁的道路、宽阔平整的广场、书香飘散的书屋、古朴雅致的戏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动下,一大批和张树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宁夏各地,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朝着“绿富美”转身。
12月13日,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宁夏作为西部省区的代表,与浙江省、山东省分别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宁夏加强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充分肯定,受到中央农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的表扬。
补短板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站在自家院子里,打量着眼前5间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大房子,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五组村民于秀激动地说。“以前住的是4间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结冰,一直盼着盖新房呢。今年开春,村上说要危房改造,我赶紧报名,国家还给补助了2万元,加上自己筹集的5万元,终于住上了保暖又亮堂的大瓦房。”
宁夏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从最根本、最迫切、最有效的事情抓起。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户危房多的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补助,按照群众自愿、整村推进的原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力量清除现有危窑危房。“截至目前,已筹集补助资金52亿多元,改造农村危窑危房近40万户,使150多万农民群众住上了安全房、舒心房。”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负责人杨普介绍。
“家里的厕所改成水冲式了,总算可以轻松上厕所了。”灵武市崇兴镇郭碱滩村11队的姚永录老人腿脚不灵便,以前,上厕所是最让他头痛的一件事,“一个土坑两块砖,蹲下就起不来,每次都要家里人帮忙。现在终于解放了。” 老人介绍,9月份改厕的时候,村民没花一分钱,政府还给每户装了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记者看到,这套装置把村民家里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管道收集到密闭的污水处理池中,经过沉淀、消毒等工艺加工成再生水后排入村内沟渠。
宁夏作为全国农村污水处理试点省(区),采用PPP等模式,与中车集团、首创集团、北控水务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对接,引进先进技术,在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穆民新村、青铜峡市峡口镇赵渠新村和贺兰县洪广镇金鑫村,先行试点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水冲式厕所改造建设工程,运行效果良好。
据了解,宁夏每年安排4亿多元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积极推进以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四改”,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讯、通客车“六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及早确定美丽乡村建设清单,引导各地整合捆绑相关单位的涉农资金,近年来共整合资金60多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60多亿元,对宁夏大部分镇村进行了改造。新增农村道路18500多公里,安装路灯4万多盏、太阳能热水器40多万套,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信号等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
美环境 村庄似景宜居宜业
“以前,狭窄的巷道两侧堆放着各种垃圾,让人觉得堵得慌。现在,经过整治后巷道整洁了,走在路上,心里敞亮多了。”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雍湖村村民陈勇深有感触:“以前都不敢请亲戚朋友来串门,现在村子变美了,可以自豪地邀请大家来做客了。”
2016年,沙坡头区率先将城市“以克论净”环卫保洁模式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建立了公司化运行管理模式,配备环卫工人583名、保洁车821辆、垃圾箱(桶)16320个,实现了垃圾清运处理机制的高效运转。群众从最初的“抵制、不理解”逐步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转变,卫生保洁习惯渐渐养成,农村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现象得到治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夏在农村大力推行“大城管”“大环卫”“大整治”等工作模式,因地制宜对村庄沟、渠、路、林、房等进行清理整治,建立起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乡村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182座,购建垃圾箱(池)16.8万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400多座、集污管网2300公里、卫生厕所67万座,从源头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臭”的状况。宁夏还聚焦雾霾天气、水质恶化、土壤污染,启动实施为期三年的大气、水、土壤污染三项整治行动,防控城市及工业园区污染向农村转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后,一批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盐池县花马池镇曹泥洼村,错落有致的农宅上分别挂着“特色大块羊肉”“鸡肉摊馍”“红焖羊羔肉”等农家特色菜的招牌,大家纷纷搞起了农家乐;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穆民新村,已成为宁夏首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泾源县冶家村通过危窑危房改造,如今面貌一新,配套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规范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一到节假日,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镇北堡镇、泾河源镇进入国家首批特色小城镇行列。(记者 郑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