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快马加鞭开展“抢救”传承人工作

07.09.2016  20: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培训班”日前在国家图书馆举办。记者9月5日了解到,目前宁夏9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两人离世,剩下7人中4人已年过七旬,全部被列入文化部非遗抢救性记录项目。

  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区9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两位相继离世,他们是“花儿”国家级传承人马生林和张明星,目前仅剩7位:“回族民间器乐”传承人杨达吾德、“佛教音乐(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传承人平罗县的徐建业、“泥塑(杨氏家庭泥塑)”传承人杨栖鹤、口弦传承人马兰花,在传统技艺门类中入选的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闫森林,在传统医药门类中入选的回族医药(回族汤瓶八诊疗法)传承人杨华祥、回医正骨传承人张宝玉。

  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基本是人在艺在,人去艺绝。实施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刻不容缓。从今年年初开始,宁夏启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工作,第一批对4名年龄满70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徐建业、马兰花、杨栖鹤、张宝玉实施抢救性记录,为传承树碑,为匠人立传。此次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目前,徐建业和杨栖鹤两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已基本完成。(记者 陈秀梅)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