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公共文化服务进移民新村解精神之“渴”
新华社银川4月28日电 61岁的李金山自幼喜欢秦腔,后来上学、当老师都没有放下过,成为宁夏西吉县新营乡的“文化能人”——他牵头组织秦腔爱好者成立了“金山秦艺社”。
3年前,他自费在西吉县新营街道建起了300多平方米、能容纳七八百人的“金山文化苑”。平时,这里是周边村民搞文体活动的场所,一到逢年过节,李金山就会安排演职人员免费为乡里乡亲表演秦腔和戏剧。
“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少,一到春节我们的演出总能吸引上千名观众,观众看得高兴,演员们演得也很高兴!”李金山说。
李金山的文化苑只是固原市丰富移民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建设的众多文化大院中的一个。
从2011年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固原市把1.8万户8万人从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干旱缺水的山区搬迁到了有水、有路、有产业、邻近城镇的地方,建立了106个移民新村。据固原市文广局介绍,市政府以移民新村为重点,实施文化帮扶措施,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创作农村精品文化,丰富移民文化生活。
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固原市以广场文艺演出、送戏下乡的形式,在移民新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送电影、送图书、送春联,丰富移民文化生活,加速了移民对新家园的认同。项目实施以来,先后送戏下乡进移民新村演出140多场,数字电影进移民新村放映800多场,组织移民新村广场文化活动110多场。
同时,固原市还加大移民新村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在移民新村建设文化大院11个,培育文艺演出团队37个。
鉴于移民新村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社火、刺绣、剪纸等,固原市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文化产业,增加移民收入。
西吉县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员工马娟告诉记者:“西吉的农村妇女大多会刺绣,常会做一些鞋垫、肚兜、婴儿帽子等送人,但从没有人想过能靠这个挣钱。”公司积极通过各大展销会寻找刺绣市场,去年销售额700多万。
“订单式生产既能发挥农村妇女的特长,又不影响她们操持家务。”马娟说,“绣娘”中最高的一年能挣四五万元,平均下来每人每月也能挣2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固原市还将本着“突出特色、一村一品”的原则,充分发挥移民新村民俗文化丰富和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围绕剪纸、刺绣、泥塑、砖雕、草编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村民文化创收渠道。(记者 艾福梅)
稿件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