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科院因地制宜 选出苜蓿“当家花旦”

29.06.2015  09:25

灌区干旱带山区各唱各的“戏”

宁夏农科院因地制宜选出苜蓿“当家花旦”

  在彭阳县草庙乡刘塬村的苜蓿试验田中,仅一路之隔的两块苜蓿地长势天壤之别,路南边的苜蓿草半人高,整齐而茂密,路北边的稀稀拉拉,高低不平。

  “这就是明显的对比,长势茂盛的区域是我们筛选出的新品种中苜1号,其抗逆性和适应性非常强,产量和质量都能保证。而这边的三得利,平均返青率不足30%,不适合当地种植。”宁夏农科院科研人员张蓉说,“不同区域要选择不同苜蓿品种,例如‘皇冠’,适合在灌区生长,而‘中苜’则适合干旱地区。”

  宁夏农科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综合试验站,针对宁夏苜蓿产业缺乏主栽品种的问题,联合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自2011年起在宁夏北部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开展苜蓿品种筛选试验,参试品种93个。筛选出适宜于北部灌区种植的皇冠、WL343HQ等7个高产新品种。干草产量达到1.30吨-1.63吨,粗蛋白平均19%以上,草产品质量达1-2级标准。其中,示范区皇冠品种增产30%。适宜于宁南山区旱地种植的甘农4号等4个抗逆性的新品种,返青率均在80%以上,亩干草产量达0.69吨-0.83吨,粗蛋白18%以上,草产品质量达2-3级标准。其中,示范区中苜1号增产62.5%。

  2014年自治区农牧厅将灌溉地苜蓿品种皇冠、WL343HQ、三得利及旱地苜蓿品种甘农4号、中苜1号、中苜3号纳入了主推苜蓿品种名目,解决了宁夏苜蓿生产缺乏主栽品种的难题。

  草庙乡刘塬村的李生庭老汉告诉记者,他从2001年开始种苜蓿,“以前种的老品种,产量低,20亩地年收入5000元左右,现在种上了新品种,每亩地的产量都在600公斤左右,一年可入账1.6万元。” (记者 张瑛)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增开直飞无锡航线航班
为积极落石泰峰书记实调研苏银产业园时园区和企业提出商务之窗
宁夏粮食缘何实现连年丰产
宁夏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水土条件优越,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