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就是在电影里忆苦在现实中圆梦

18.02.2019  12:01

  电影《闽宁镇》去年12月在全国上映,影片用很大篇幅讲述了1997年“西海固”第一批移民迁出大山、扎根新乡的过程。当年的玉泉营茫茫戈壁、连绵沙丘,第一批移民住在“地窝子”里奋斗出了自己的新家。镜头一转,时间到了2012年5月,鞭炮锣鼓声中,几十辆大轿子车拉着最大的一批生态移民——1985户来到了高楼、学校、医院一应俱全、配套完善的永宁县闽宁镇。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一座移民新城的崛起,不是一部电影就能完全讲述的,电影中,老一辈移民的原型今何在?新移民走出大山心敞亮的新生活过得美吗?2月13日,新年伊始,记者来到闽宁镇,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房屋、大门上的春联、院门口的小车以及几位被采访者对新一年的盘算和攒着的干劲,无不展现着一个新镇的新年新气象。

  没想到能过成今天这样

  见到赵鸿时,他穿着毛呢西装,笑得很谦和,一点也看不出电影里每天出苦力背水、拓土坯、盖房子时那艰苦的模样。作为1997年第一批到闽宁镇的移民之一,赵鸿本色参演了电影《闽宁镇》,剧中他饰演的角色是移民小队队员陈水生。

  “演这个电影,我又回想起自己从老家离开的样子,又走了一遍当年自己奋斗的路。”在赵鸿的记忆中,那年的正月十九,26岁的他带着一家老小六口,离开了大山。“现实中我们不是走着出来的,是坐着当时村里最好的交通工具——三轮蹦蹦车出来的,我和老婆带着3个孩子和60岁的奶奶,就那么走了,车走到山上,无意中的一回头,我哭了。”说起自己拖家带口走出大山的经历,赵鸿说,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那时,家里有老有小,儿子刚100天,自己没手艺、没技术,就想着好好努力,让我的娃娃有学上。”当说到现在的生活,他笑着说,也没想到能过成今天这样。

  是什么让赵鸿在20年前敢于坚定地走出大山?他的回答是——穷。“穷到了什么程度,三九天穿不上袜子,虽然家里养了鸡,自己却从来没吃过鸡蛋,将鸡蛋攒了换钱,再给娃娃买点奶粉。那个时候家里经常闹矛盾,快过不下去了。1995年我自己出来看了一下,在当时的吊庄,我觉得搬出来有出路,凭我一个人出力,到玉泉营干活,一天能挣一袋面,养活一家人没问题。

  搬出大山的赵鸿无疑是第一批移民中奋斗成功的典型。2009年开始,闽宁镇的农民开始大范围种植葡萄,几年时间,酿酒葡萄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大家都种葡萄的时候,脑子活络的赵鸿独辟蹊径,开了一家工厂,生产水泥葡萄桩,挣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的他,3个孩子分别在北京和山西上大学,自己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宾馆,这栋4层楼的宾馆最初是他于2012年投资400多万元盖起来的。富起来的赵鸿还义务创办了一个文化大院,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前年到今年,他又组织300多人劳务输出,到内蒙古干工程。

  “这300多人,60%是镇上的,40%是西吉老家的,他们看到搬出来的亲戚能挣钱,也跟着出来务工。在工地上,女的一年能挣四五万,男的懂技术的,一年能挣十几万。”说起带着乡亲们一起揽工的日子,赵鸿的脸上显出骄傲的神气,就好像在电影的结尾,陈水生站在火车前给二黑打了个电话:“马上八月十五了,都来我这过,咱们在火车上过……我自己买了个火车!

   自己挣光景不觉得苦

  中午11点,杨满元家院子里的土灶上煮着一锅玉米,吃过午饭,他和妻子兰君梅就要拉上这些玉米到附近村子的集市上卖,3块钱一根,5块钱两根。“每天早晨我们起来喂了羊、喂了牛就开始收拾玉米,煮好了下午去卖,一天能卖100多根。”杨满元说,这样的作息是他和妻子从去年秋天开始每天的日常。

  杨满元也是1997年从西吉移民来的,但直到2014年,他还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在内蒙古、陕西的石料厂、化工厂都打过工,媳妇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要养两个娃娃,攒不下钱。那年家里种了七八亩葡萄,眼看着葡萄熟了,葡萄架塌了……”2014年开始,杨满元一家享受到了政府的贴息贷款。惠民政策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想贷款的贫困户不需要太多手续就能办出贷款。从最初的三五万元到去年贷款10万元,并且流转了周围农民80多亩土地,杨满元开始规模种植玉米,并且越干越有信心。

  指着冷库里还剩不到四分之一的黏玉米,杨满元说:“这些差不多能卖到3月底。”这个50多平方米的冷库是前年杨满元花9万多元建的。“以前玉米种出来放不住,没多久就生出虫来,都坏了,我就一咬牙建了这个冷库。

  去年,杨满元一家收入超过10万元,他们脱贫了。说起家里如今的光景,兰君梅忍不住笑了。“女儿幼师毕业去年也出嫁了,就嫁到隔壁村。”被问及女儿的陪嫁,她笑着说,“也没陪啥,就是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啥的,女儿还给我买了金项链……

  论及今年的日子,杨满元说他“构思”接着种玉米,把流转的土地面积扩大些,再多种些黏玉米。听说村里的土地要集体流转给外面的公司,杨满元有些发愁,他的冷库刚开始发挥作用,还指着今年把日子过得更好。驻村第一书记马宁给他支招:“人家大企业流转土地,都是连片的,你种玉米没那么多要求,流转些边边角角的地,照样干。”杨满元一听又乐了。

  过去都说农民冬闲,杨满元夫妇这一冬天一天也没闲着,被问及辛不辛苦,兰君梅说:“不辛苦,2000年我们住进来的时候已经10月了,家里连门也没有,用两根棍子支了片单子挂在门上挡风。今年,家里准备盖几间新房,给自己挣光景,不觉得苦。

   盖起敞亮的新房心里美

  和杨满元家一样,为自己的光景奋斗着的还有张生霞一家。“以前在老家隆德也是种地,全家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可是我父亲重病,搬出来的那年,我们家还欠了1万多元。”丈夫李成良说。所以,他们家的帮扶手册上,贫困程度一栏填的是“重度贫困”。

  2012年刚到闽宁镇,夫妻俩四处打工,种过葡萄、上过工地。2016年,张生霞开始到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温棚里种花,这对35岁的她来说是个新鲜事。“以前别说种花了,很多花我也是听过却没见过。”好在园区里有技术员,可以边干边学技术,还有人教菌菇种植、养蚯蚓。就这样,张生霞慢慢懂得了花卉施肥周期、知道了农药配比。

  去年开始,张生霞自己承包了3栋棚种花,说是承包,其实并不需要自己付租金,花卉公司将大棚分给他们种,花种出来了再按照市场价收购,不用愁销路。

  去年,她在园区种花,丈夫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一家人的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不但脱了贫,还在院子里花5万元盖起了两间新房,新房的窗户又大又敞亮。李成良笑眯眯地掀开门帘让记者去屋里瞧瞧,他说:“现在我们自己盖了房子,今年夏天就能住进去了,孩子学习环境更好一些。

  说到孩子,女儿李佳怡是两个人的骄傲,12岁的小姑娘,从上学开始成绩就不错,墙上贴了十几张奖状。墙旁边的电视柜上摆着一台55吋的大彩电,也是去年新换的。张生霞给记者细数着家里的日子:“第一年住进来,挣钱铺了地,第二年添了沙发和茶几……2017年买了电动车,去年又盖房又添家电。”今年张生霞准备再多承包两栋棚种花,她说想多挣点钱,给女儿买台电脑。

  记者手记

   心里有光 日子就能红火

  赵鸿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骄傲,让我没想到。采访结束后,我一直回味着他说的话。“那个时候家里经常闹矛盾,快过不下去了,所以一定要出来……我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了3个大学生,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贫贱夫妻百事哀”说的应该就是当年他家的情况。而“内睦者,家道昌”说的应该是他家如今的模样。

  背井离乡需要勇气,扎根新乡则需要一家人共同奋斗的信念和努力,不论是杨满元家、张生霞家,还是文中没有写到的村民马玉霞家,日子都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有把日子过好的想法,他们享受了政府的好政策,但并没有止步于“等靠要”,而是自己蹦跶着想要挣更好的光景。

  杨满元第一次说“我今年‘构思’着多种点玉米”的时候,我在心里笑了一下,心想他怎么会用“构思”这个词,可当他和驻村第一书记马宁一板一眼地谈起自己今年的打算的时候,我知道,他是很认真地考虑了一家人的生计。这样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或者是刚刚脱贫的家庭,正齐心协力地制定着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梦想,不觉着苦,所以他们的笑那么由衷。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对辛勤劳动、不懈奋斗的激昂宣示,也是对所有为美好生活付出努力的肯定。

  心里有光,日子总会红火。

  记者  盛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