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一甲子 发展谱新篇
原题为: 塞上一甲子 发展谱新篇
——“砥砺奋进六十年·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活动综述
“六十载沧桑巨变民族团结事业兴,新时代日新月异转型发展谱新篇。”6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报业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报业协会承办的“砥砺奋进六十年·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活动启动,来自全国88家主流媒体的152名记者进行了为期3天的大型采访报道活动。
从活力无限的川区到生机盎然的山区,3天时间里,记者们见证了宁夏各族人民在迈向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征程中,展现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激情。
“创新步伐之快,颠覆了我对宁夏的印象”
6月13日,采访活动在银川启幕。接过授旗的4个采访团当日分赴银川、吴忠、固原、中卫,首日各媒体发稿25篇,百度词条搜索达12700条,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等全国主要新闻网站均发布了活动启幕消息。
“织机在飞,锭子在响。万千丝线,汇聚梦想。”了解到吴忠市利通区以实施生态纺织产业园区空间拓展战略为载体,集群效应助力跻身全国纺织工业“第一方阵”后,延安日报社记者干雄炎说,恒丰纺织、吴忠仪表等企业的科技含量如此之高,说明宁夏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正阔步前行。
智慧城市“银川模式”走在世界前列、煤制油项目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科技云产业在“西北一隅”集聚……“脑海中的宁夏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苍茫,没想到第一次来宁夏,就颠覆了我对宁夏以往的印象。处于发展快车道上的宁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激情,书写着创造未来的精彩华章。”6月15日,法制日报社外联部主任、主任记者廖卫华说。
“脱贫步伐之实,对西部来说难能可贵”
6月13日,采访团记者走进海原县,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亲身体会海原脱贫攻坚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在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看到海原将刺绣、剪纸作为“离土”脱贫的产业之一重点打造,形成了“人才+基地+产业+脱贫”的促脱贫模式,稳定从业人员300多人,陕西日报社副社长樊彥彬说:“无论什么产业,只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就是好产业。”
“曾记畔村的金融扶贫模式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6月15日,了解到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的“互助资金 千村信贷”工程给村民带来的变化后,农民日报社记者李朝民深有感触:“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互助互济 有借有还’的诚信意识根植于每位村民的心中,这比金子还珍贵。”
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移民新村的鲜花果蔬产业,到固原市原州区姚磨村的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从中卫市数十万亩硒砂瓜基地,到同心县河西镇同德移民新村的新型产业链,所见所闻让记者们感受到宁夏的脱贫攻坚步履之铿锵。
“生态环境之美,使得花甲宁夏更青春”
6月14日,采访团成员采访中卫沙漠治理及沙坡头生态修复工程,看到该市在腾格里沙漠东南完成扎设草方格42万亩、营造灌木林乔木林70万亩。海南日报社副总编任小东说:“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中卫人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何等的艰辛可想而知,这种精神实在感人。”
在石嘴山市惠农区,昔日的采煤沉陷区被治理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七彩园,43平方公里工矿废弃土地得到恢复再利用,9平方公里严重沉陷区域治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海南日报社记者梁君穷不由得感慨:“长河浅滩挂红果,大漠深处生绿植,为宁夏人民在改善家园环境、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生命伟力而感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慨,一路惊叹。短短3天时间,记者们累计发稿达103篇,百度词条搜索达42000余条,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关注宁夏、宣传宁夏的热潮。“3天时间里,我们已经刊发两个整版记录此行的所见所闻。”台湾导报社社长林文雄告诉记者,虽然他是第二次来宁夏,但是“每一次来宁夏都像第一次来,充满了新鲜感”。他表示,有机会一定会组织社里员工再来宁夏看一看。
“塞上江南三日行,六十变迁喜心中。枸杞伴上高科技,风电阳光大数据。回汉团结展宏图,花甲宁夏更青春。”6月15日,成都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方明远用一首诗表达了此次来宁的感受,引来众多记者点赞。(记者 龚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