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华丽转身——山城经济“加速度”现象的透视
在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带动下,固原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 王鼎 摄
多数人都是带着“秃山枯塬、颓垣寒窑、封闭原始”的“西海固印像”踏上这片黄土地的。
今年秋天,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联席会议在固原召开,来自32个市县的领导和商家前来参会。目睹固原市道路通达、亭台楼阁、秀木繁花的街景,很多人非常惊讶:这哪里是想象中的固原,简直像秀美的南方城市……
一位国家领导人首次到固原调研,一下飞机,对这里的碧水蓝天、茂林鲜草、清新空气十分赞赏,称此地生态环境能与欧洲媲美。
“西海固带给我的讶异,不是它本身,而是现实与想象的反差。”兰州大学刘宇婷同学在采访札记里写道。
如果说刘宇婷们的“西海固印像”之颠覆,还不免局限于“观其外表”,而在记者案头,却有一串与这种惊叹一路理性印证的亮眼数据:
连续3年,固原市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保持在11%、30%以上;
2012年,固原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有3项增幅位列全区第一,两项位列第二;
2013年,固原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有8项增幅位列全区第一,考核总成绩全区第一;
2014年前三季度,又有6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列全区第一;
……
固原经济“加速度”现象的背后,是怎样的破茧突围,运筹布局?
记者近日一探究竟。
立志:当西海固遇上“同步小康”考题
“这是中国几十年扶贫攻坚效力在固原贫困山区的积蓄,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不断审视区情、解放思想的成果,也是固原市各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埋头苦干、负重拼搏的结果。”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市委书记李文章如此看待“固原速度”。
2013年3月21日,刚到宁夏工作的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调研的第一站即是固原。他要求以百姓之心为心,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此后,李建华多次在固原访贫问苦,并就加快西海固地区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自治区主席刘慧也多次在固原深入调研,要求坚定不移地扭住发展不放松,打好扶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2011年9月,面对中西部地区27家媒体关于“西海固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追问,李文章用“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表达心中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但是,固原发力,似乎力不从心。
固原是全区的人口大市,却是经济总量小市。2010年,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固原GDP排名倒数第一,分别是银川、石嘴山的七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工业,为固原发展之“痛”:企业大多从事原料加工,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稀缺。2010年,固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5亿元,占全区的0.8%;
城镇化,同为固原发展之“痛”:中国社科院2010年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固原名列第290位,当年的城市化率为30.85%,比全区平均水平及银川、石嘴山分别低15.2、40.3、35.7个百分点;
即便是“大一统”的农业,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198元,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只占总收入的5.5%,全市贫困人口45万人,占全区的一半。
还有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三大瓶颈”和难题:水之“痛”、路之“痛”、绿之“痛”……
“固原的差距,表面上是发展上的差距,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方式、抓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差距,是精神状态上的差距”。2011年初夏,一场“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的风暴激荡山城,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之后,由市领导带队集中开展30个重点课题调研,在解放思想中审视市情,在深化认识中谋划新篇:
固原尽管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但有利于农作物营养成分的形成和积累;虽然冬长寒冷、夏短凉爽,但有利于发展反季节冷凉蔬菜。加上大气、土壤、水源和优良环境,打造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得天独厚;
固原虽然贫困人口多,但每年输出的30万劳务大军积累了财富、掌握了技能、转变了观念,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把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财富;
再加上煤炭、岩盐、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建设的大面积土地资源,以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统筹山川发展、生态移民攻坚、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等利好政策的机遇,固原市完全可以在创新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谋定而后动。
以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攻坚、工业强市发展、特色农业增效、中心城市带动、文化旅游创牌、重大项目带动“六大战略”为核心内容的蓝图开始绘就,不甘落后的固原市152万干部群众,和着“全国有亮点、西部有影响、宁夏敢争先”的鼓点,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固原”的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