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村:“杞”开得胜奔小康
10月9日上午,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团结村村民王凤昌正忙着给枸杞树修剪枝条,确保明年稳产高产。“今年,俺家的50亩枸杞新品种,成了绿色‘钱柜’,收入超过20万元。”说起全村人拧成一股绳,通过优化品种、打通市场、延长产业链条,使困扰农民多年的增收难题迎刃而解,“杞”开得胜,今年40多岁王凤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团结村是1996年初由江苏省华西村援建的移民村,村民主要来自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等地,全村各族群众和谐共处。
枸杞是团结村的“铁杆庄稼”。全村耕地5000亩,到2015年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800亩,年产量800吨,产值3000万元。
但是,从2016年起枸杞价格一路下滑,村里人愁肠百结。当时,不少村民挖掉枸杞树改种玉米。“枸杞树老化,产量低、果品差,卖不上好价钱。”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明回忆,2017年,村里组织农民在1100亩土地上种植枸杞新品种。
“过去只顾埋头种地,现在要抬头看市场,不换代不行啦!”王凤昌如是说。在村里合作社的带动下,茨园进入更新换代的快车道,新技术也被积极引进——合作社请来区内外相关专家,讲市场、讲技术。与此同时组织26名“土专家”扎根田间,面向村民的培训课一堂接着一堂,全程推进标准化种植。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落地,团结村的茨园焕发生机。王凤昌改种了枸杞新品种宁农杞9号,鲜果产量逐年稳步提升而且品质好。地里长出了好枸杞,可怎么能卖上好价钱?
“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解决之策是合作社引领村民走枸杞产业化发展之路。”张生明坦言。
在狠抓田间管理的同时,合作社建起枸杞深加工基地,配套安装生产线以及质量检测设备,配置货物配送车辆;建起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实体销售中心,在宁夏本地以及外地增设直销网点30个。现已开发“塞上奇源红”牌枸杞、枸杞芽茶两大类系列产品,销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国内46个大中城市。
有了合作社托底,团结村人种枸杞更踏实了。“枸杞是自家的,经过合作社加工包装,打上‘塞上奇源红’的牌子,身价翻了‘筋斗’,每公斤售价是自己销售的3倍多,市场还是认商标。”王凤昌深有感触。
有了合作社托底,不少村民在枸杞产业链上,找到了新职业,跑运输,成为产业工人……增收的渠道实现多元化。2018年,全村整村脱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
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团结村人,如今增收致富奔小康、谱写乡村振兴篇章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不仅要继续扩大枸杞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还立志要把枸杞“种出花”,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我们引进客商,着手兴建枸杞芽菜加工厂,预计明年投产。还在在枸杞里注入‘文化元素’。”张生明说,今年“十一”期间看着其他地方乡村游搞得有声有色,村“两委”班子谋划着把茨园打造成旅游资源,“‘枸杞+旅游’,‘钱’景美着呢!”张生明充满期待。(记者 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