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文博会,宁夏的得与思
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之称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已落下帷幕。今年,宁夏代表团展馆规模、参展项目、观展人数以及签约项目数量、签约金额等均创历史之最,展会期间签约和意向签约147项,签约金额1.026亿元;与广东等多地达成旅游送团合作协议,2019年度计划互送客源5万人。
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宁夏代表团有收获,也有遗憾,全国各地经验值得宁夏学习。
充分展示多彩宁夏
今年深圳文博会,共有2312个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参展,10万多种海内外文化创意产品同台亮相,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各省区市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精品文化工程。
宁夏代表团从一亮相,就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馆”。
参展5天,宁夏馆的活动场场人气爆满。五市非遗传承人各展“绝活儿”,现场演绎宁夏的风土人情:中卫市的蒿子面传人,现场擀面、切面、烹汤,香气四溢的蒿子面美食不仅传承了宁夏的“吃文化”,更吸引了外地游客的味蕾;吴忠市的非遗传人表演起八宝茶茶道,在浓酽的茶香中飘着宁夏人的热忱、淳朴;石嘴山市的剪纸艺人剪刀飞舞,几分钟就为游客剪出一个惟妙惟肖的人像,展示着宁夏民间文化的魅力。
宁夏代表团举办的“相约第一镇·品鉴红寺堡——中国葡萄酒第一镇推介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鉴推介会”“‘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石嘴山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更是让四海宾客多角度认识了宁夏的好山好水好物产,讲好了“宁夏故事”。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助理马永明说,宁夏产区葡萄酒在文博会上不仅现场销售2万多元,还与深圳酒业协会等签订了3000余万元的订单。“通过深圳文博会平台,宁夏很好地向海内外嘉宾推介了宁夏葡萄酒文化,还带动了相关旅游产业,不少人品尝了宁夏葡萄酒后都想来宁夏看看。”
“每天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开展当天早上就卖了3000元。”麻编传承人张璟说,山东、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多家企业与她签订了合作协议,“每个单子都是几万元。”
还需在“文化+”上多下功夫
虽然在深圳文博会上,宁夏代表团现场签约预计超过1亿元,但与其他省市区相比依然有差距。宁夏代表团清醒地意识到,不仅需要展现自我,更需要“取经”,向兄弟省区学习先进经验,博采众长,擦亮宁夏“文化名片”。
看到新疆、甘肃、陕西等兄弟省区琳琅满目的展品,石嘴山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石嘴山展区不但在展示形式上有差距,而且展品也略显单一:“我们只想到要把最原生态、最古朴的文化遗产展现出来,却没有用市场的眼光去审视这次展会。”
西吉县马兰刺绣非遗传承人杨君,是个“90后”。看到江苏、湖南等地用刺绣作品做成的时尚卡包、书本、首饰等小物件后,让她感触颇深,“我们的刺绣作品,无论是图案还是款式都有些偏传统,难以吸引年轻人。要想扩大市场,就需要改变思路,在回绣作品中加入更多时尚元素,把马兰刺绣做成引领时尚潮流的新产品,赢得年轻消费者市场。”
到其他省区展馆、展区“取经寻宝”的宁夏参展者深深感受到,文化产业已经渗入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文化创意无所不在。特别是此次展会上随处可见的智能机器人、VR产品、电子图书等文化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融合创新成果的展示,不仅震撼人心,更展示出文化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与东部发达省区相比,我们仍有许多不足,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展出的文创产品、文旅产品、非遗产品仍处于较低层次。”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说,尽管这次宁夏代表团签约订单比往年有了大幅提升,但大多是农产品,还没有做好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文章。下一步,宁夏将继续开拓创新,在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深耕“文化+”领域,提升宁夏文化产业层次,推动宁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