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年-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自治区党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攻坚期,是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是缩小差距、追赶发展的关键期,必须抓住“十三五”发展的有利因素,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推进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1.8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805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7亿元,年均增长19.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年均增长22.9%;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9:49:42调整到8.2:47.4:44.4。“一优三高”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3%,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2%,轻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9%;电力装机增长116%,建成了宁东至山东±600KV直流输电工程,正在建设宁东至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36%,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新型煤化工产能增加2.9倍,宁东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制烯烃生产基地,正在建设的400万吨煤制油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6%。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比重达到47%。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区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131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1.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7公里,改造国省道1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公路密度提高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开通了61条国内航线和10条国际与地区航线,初步形成连接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国际都市的航空网络,旅客吞吐量达到539万人次。建设了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亿立方米/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全省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沿黄城市带和山区大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大银川都市区和石嘴山、中卫、固原3个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滨河新区、固原西南城区建设全面铺开,400公里滨河大道全线贯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八大工程”,累计改造危窑危房28.7万户,建成新村365个,综合整治旧村1880个,建设改造小城镇75个,实现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进村主干道硬化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垃圾集中收集率均达到8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2%,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坚持全面封山禁牧,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8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5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启动实施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和宁东基地环境保护4个行动计划,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成为全国唯一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营养改善计划“宁夏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教育综合指数居西部前列。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4.7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作生产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建成了宁夏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无盲点、公共文化场所全免费、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成为宁夏靓丽名片。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坚持实施民生计划,每年为民办30件实事,地方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实施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解决了139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3.24万套,搬迁安置生态移民32.9万人,减少贫困人口43.37万人。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经验在全国推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实现全区社保“一卡通”。5年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186元和9119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2%,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商事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00多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营,中阿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38个国家的51个地方政府建立国际友城关系,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在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5%,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蕴含着新的增长空间和机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全面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全方位的扶持,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动能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正在培育,深化改革的红利正在释放,开放开发的空间正在拓展,全区上下加快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信心更加坚定,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区“十二五”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明显短板,突出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创新型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山川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对外开放通道不畅,水资源瓶颈突出等。这些问题和短板,严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综合分析判断,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的区情,加快发展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对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我们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自觉把我区发展置于全国大格局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在全区上下形成咬定目标、不等不靠、奋力追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领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以创新发展转型追赶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富民共享、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区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理念的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结构优、生态美、人民富的发展新路。
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先行先试,勇于突破,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扩大开放。把扩大开放作为强区富民的战略抉择,全方位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步伐,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坚持依法治区。把法治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各方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经济、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第四节发展目标和基本理念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一个翻番、三个同步、一个增强”,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提高,实现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7.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创业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方面人才队伍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能源、土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更加靓丽,人居环境质量在全国排名靠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8%,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以上,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基本建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阿博览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对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5%。
——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全区提前两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县全部摘帽。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走在西部前列。累计新增就业36万人,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9%,收入差距缩小。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气,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推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诚信意识不断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安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第二章以创新发展为引领
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富裕宁夏,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提质增效,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
第一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人力资本与创新发展相匹配,劳动力素质与转型升级相适应,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省部共建沿黄经济带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城市、打造创新园区,开展创新改革试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大科技支撑计划,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开展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科技攻关,组织实施煤电化一体化、煤制油制气、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稀有金属和镁铝轻金属、新能源发电、农业优良品种选育、节水高效农业、节能环保、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等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五大科技市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区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园区、领军人才带科研成果来宁孵化、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和奖励报酬制度,推行股权分红激励政策、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大政府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筛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力强的科技型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发展局面。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项目。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协作配套,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到2020年,全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00个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左右。
专栏3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1.科技创新平台:新建和完善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等领域创新平台,建成宁夏工程技术研究院。
2.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集信息云平台、科技成果展示、科
技交流、中阿科技研发服务、中阿青年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中阿技术转移中心。
3.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宁夏科技创新云服务中心、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卫云中心、宁夏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宁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宁夏创新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
4.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提升银川、石嘴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建设,提升吴忠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示范区、宁夏纺织产业园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5.农业科技园区:改造提升银川、吴忠、石嘴山、固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
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挥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人才试点。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领军人才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人才工程,推进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金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使创新型人才队伍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推进科研人才双向流动。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带项目带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促进科研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提高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服务、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有机统一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柔性引进、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制度,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建立有利于培养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评审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专栏4人才重点工程
1.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科技创新型和产业领军型人才150名左右,选拔10名左右具备申报院士潜质的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2.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200名左右,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引进外国专家1800人次。
3.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选拔100名国家级、300名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00名自治区优秀青年后备骨干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4.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引进5个国(境)外、10个国内科技创新团队,培育30个左右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全区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00个以上。
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企业创业资金支持,建立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与国家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等投资引导基金协同捆绑、联动推进。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加大科技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扩大小微企业“助保贷”规模,推进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创新活动。
优化创业创新服务。完善创业创新孵化和技术支撑服务,发展创新工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众创空间等;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广众包、用户参与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实施“塞上骄子回乡行”计划,支持宁夏籍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建设同心县阿语翻译回乡创业园区;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带头创业;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村青年创业,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建设银川区域性创业创新城市,加快推进石嘴山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建设,提升银川iBi育成中心、银川科技园孵化功能,将其建成西部重要的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创业者交流平台,向社会开放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服务。
第二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建立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鼓励市场主体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推动企业以消费意愿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从创意设计、品种花样、品牌质量等方面求突破,创造和拓展新需求,使生产和消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互动和平衡。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手段,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退出。合理调整保障房建设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将部分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努力减少商品房库存。引导房地产企业提高房屋质量和品质,优化居住环境,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供给产品。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和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落实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环境保护税等改革措施,规范清理涉企收费,扩大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财务成本和非生产性管理成本,开展工业园区低成本化改造试点。努力破解交通水利瓶颈制约,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明显短板。进一步盘活要素,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稳步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政府定价项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协调配套,形成有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自治区权限内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管理,大幅缩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精简审批前置,规范中介服务,实行并联审批。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政府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对竞争性产业改政府直接投资为基金投入滚动发展,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支持铁路、公路、机场、能源、棚户区改造等领域重点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本采用PPP等模式参与公用事业建设。建立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政策性保险、村级互助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并行的增信机制,提高“三农”融资能力。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体系。调整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集聚。
(紧接第九版)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力度。建立年度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购买服务相衔接的配套措施及奖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购买服务占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提高全区政府性债务的管控能力。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全面完成区属企业脱钩改革和整合重组,通过组建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公司,搭建起两级授权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架构,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分类监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开展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优化和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强化企业信息公开和监督,加强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严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努力提高国资监管质量和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六、激发非公经济发展活力
废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回报方式,形成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以及特许经营领域的体制机制。完善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的制度。更加重视激发民营资本活力。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以“一特三高”为引领,聚焦“1+4”主导产业,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做优做强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突出绿色、精品、高端,重点发展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清真牛羊肉生产基地扩量增效、优质奶源基地提升改造、千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形成肉牛饲养量300万头、肉羊饲养量2000万只、奶牛存栏80万头、优质饲草饲料1000万亩、产值18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清真牛羊肉生产基地。坚持设施与露地并重、内销与外销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宜,巩固提高100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配套完善100万亩越夏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100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建设25万亩智能化控制高效节水灌溉硒砂瓜基地,形成外向型、多元化、精品化的园艺产业发展格局。培育贺兰山东麓、清水河流域枸杞产业带,建立枸杞产业地方标准,保护“宁夏枸杞”知名品牌,深度开发枸杞多功能产品,再造枸杞产业新优势,形成100万亩种植基地、2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把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贺兰山东麓土壤气候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100万亩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到2020年,特色优势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
二、稳定增强粮食产能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基本农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增强粮食产能。加快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银北地区盐碱地改良、中南部地区高效节水和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继续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行动计划和农地生态保护工程。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高产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0万亩,建成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600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70万吨以上。
三、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强粮食、枸杞、葡萄等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选育,加快优质肉牛、肉羊新品种、滩羊新品系培育,集成推广标准化养殖、粮食高产创建、旱作节水、生态环保等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农机化发展政策,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农作物、畜禽良种率分别达到95%和9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
专栏5农业重点工程
1.粮食产能保障建设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0万亩;每年创建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增产万亩示范片100个、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500万亩。完善优势制种区域田间基础建设,发展农作物制种基地60万亩,实现主要作物良种更新换代。
2.现代草畜产业体系建设工程:加快高产奶牛培育、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和滩羊保种选育,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母畜扩群增量力度,开展粮改饲试点。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村各500个。
3.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产奶牛核心选育群建设,全面推行节本增效、信息化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生产性能测定服务,积极开发高端乳制品,打造宁夏优质乳制品品牌。
4.枸杞产业基地提升工程:建设新品种繁育基地;改造低产园,加快高标准基地建设,构建“一核两带十产区”枸杞产业格局,种植规模发展到100万亩。
5.葡萄标准化基地提升工程:建设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加大低产园改造,推进高标准基地建设,种植规模发展到100万亩。
6.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新建设施15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300个;发展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5万亩、生物反应堆技术5万吨;推动10个产业大县提档升级;建设西吉6万吨芹菜深加工项目。
7.现代渔业提升工程:推广池塘标准化高产高效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建设3个10万亩标准化养殖大县,5大生态养殖基地。
8.一二三产业融合工程:扶持25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分级分选、整形包装、烘干制干等商品化处理和产地初加工。自治区级示范休闲农庄100家、休闲农业示范园100个,全区休闲农庄(农园)发展到1000家。
9.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认证绿色食品达到300个,有机农产品达到50个。
10.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以农机化示范县、示范园区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示范;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个,年作业服务规模600万亩以上。
11.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建立6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集成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宁夏农业数字中心;率先在300个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农业标准示范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智慧农业服务。
12.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3个循环农业示范县,50个示范乡(镇);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95%;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使用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1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家庭农场3000家、合作社6500个和龙头企业380个,每年建设农业技术服务站30个、农民田间学校10所,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10个;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14.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特色农业气象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建立农村气象信息预警发布系统,建立农村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价、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风险评估和灾害防御专家决策等系统。
第四节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工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
建设国家级宁东现代煤化工基地。统筹能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实施煤制油领跑者计划,建成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争取开工建设二期400万吨,打造世界煤制油高地,把宁东基地建设成为千万吨级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按照精细化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大型企业,推进煤化工产品向下游延伸,构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体系;加快建设PTA项目,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形成煤化工、石油化工、现代纺织产业链,打造宁东基地升级版。到2020年,煤化工产能达到2000万吨以上,新型煤化工产能达到1200万吨以上。
建设现代纺织示范区。以宁夏现代纺织产业园等为载体,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特色化、精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扩大品牌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培育壮大羊绒纺织、棉纺、麻纺、化纤、服装等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重要的羊绒产业核心区,建设现代纺织示范区。
建设东方葡萄酒之都。以培育品牌、提升品质、开拓市场为主攻方向,完善质量监督、标准制定、市场信息等支撑体系,加快葡萄文化长廊、特色葡萄列级酒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成员国及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在种植、酿造、营销等环节与国际全面接轨,培育发展葡萄酒储存、包装等配套产业。鼓励企业通过创建自主品牌、收购国内外企业和品牌等方式,提高品牌影响力;支持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国内外建立地区性营销中心、并购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打造100家左右的高品质酒庄,建设100公里葡萄文化长廊,实现产值300亿元。
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基地。加强清真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扩大清真食品标准认证国内国际互认范围。健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研发、生产、交易支撑体系,以吴忠市为重点,打造中阿产业园、中阿商贸城,做特做优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努力开拓以清真食品为重点的国内市场、以穆斯林用品为重点的国际市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龙头企业。到2020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中区。
专栏6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1.宁东现代煤化工项目:建成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100万吨煤化工副产品制烯烃项目、100万吨煤泥制甲醇,宝丰能源焦炭气化制30万吨乙烯、30万吨丙烯项目,建设庆华集团20万吨乙二醇项目,昊华骏华集团245万吨系列化工生产及热电联产项目,瑞科化工60万吨甲醇制烯烃,通达20万吨轻烃项目,争取开工建设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二期、100万吨煤化工副产品制烯烃项目,神华宁煤与沙比克70万吨煤制烯烃及120万吨煤化工精细化工项目。
2.现代纺织项目:建设银川滨河如意年产3000万件高档衬衫、300万套高档西装、年产8万吨涡流纺精梳纱线项目,宁夏如意科技年产5000万米高档衬衫面料项目,吴忠恒和纺织3500万米织布建设项目,中银绒业面料服装深加工项目,宁夏恒丰纺织面料精深加工、500万件民族服饰生产项目,吴忠百万纱锭千台织机百亿产值生态纺织项目,宁夏恒达30万锭高档纺纱项目,固原1万锭毛纺织生产线项目。
3.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项目:建设宁夏皓月国际清真产业园、固原市五朵梅全谷物食品产业园区项目,固原宏晨龙1500万吨清真肉制品项目,吴忠恒利500万套阿拉伯服饰加工项目、吴忠中盛农牧1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吴忠中民恒丰农牧科技基地项目,涝河桥清真肉食品产业链项目。
4.葡萄酒项目:新建150个特色酒庄,建设产区及园区基础设施,实施葡萄生产机械化、葡萄酒质量检测中心等项目。
二、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调整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压缩无烟煤、炼焦煤产量,适度扩大电力化工用煤产能。探索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采煤技术,建成一批智能化、现代化矿井。推进宁东现有煤矿产业技术升级,推广运用数字化矿山信息技术,实现采掘、洗选智能化管理。关闭一批与自然保护区范围重叠的小煤矿,引导退出一批长期亏损、安全条件差的老矿井,关停一批煤质差、暂无市场需求的大中型矿井。支持发电、化工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煤矿建设生产,推动煤电、煤化联营。到2020年,形成宁东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能力。
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围绕扩大电力外送规模,建成宁东至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建设6个大型现代化燃煤发电厂,把宁东建成千万千瓦级的“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建成5个城市热电和4个大型燃煤火电厂,满足区内用电、用热需求;新建机组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高效脱硫、脱硝、除尘、空冷、超低排放等先进技术。实施燃煤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对现役机组全部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到2020年,全区煤电装机达到3600万千瓦。
提升冶金化工建材行业发展水平。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推进电解铝、金属镁冶炼、电解金属锰、铁合金、钢铁等行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优质钢棒材线材,推进产品链延伸,促进冶金行业循环发展,力争冶金行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大型骨干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支持现有焦炭企业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焦化一体化发展;鼓励现有水泥企业利用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发展矿渣微粉、微晶玻璃、新型墙体材料。
专栏7传统支柱产业重点项目
1.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工程:建成金家渠、银星一矿、银星二矿等大型安全现代化矿井,形成宁东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能力。
2.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建设工程:建成神华国能鸳鸯湖电厂二期、浙能枣泉、中铝银星、国华宁东二期、华能大坝四期、国电方家庄、华电永利、大唐平罗、京能中宁等大型燃煤电厂,新增火电装机规模1700万千瓦。
3.宁东电力外送工程:建成宁东至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形成1200万千瓦的电力外送规模。
4.兴尔泰12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综合系列项目:建设硝基复合肥一期项目,配套15万吨硝酸、20万吨硝酸铵溶液、10万吨氮化硅、24万吨合成氨项目。
5.宁夏宝塔120万吨PTA项目:依托现有500万吨/年炼油炼化能力,建设8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120万吨/年PTA装置。
6.宁夏紫光天化蛋氨酸项目:建设2×5万吨/年蛋氨酸及产业配套项目装置。
7.宁夏银钛科技城项目:建设年产3000吨热等静压制高端领域用特殊钢材、5000吨热等静压处理能力生产线及3D打印用合金粉末项目。
8.宁夏大地化工轮胎项目:建设年产2000万条子午线轮胎、10万条航空轮胎。
9.中利科技阻燃耐火软电缆项目:建设年产50万千米软电缆。
10.宁夏贝利特氰胺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4.5万吨氰胺下游产品、3万吨胍盐类农药医药中间体系列产品。
11.宁夏天元锰业电解金属锰系列项目:建设60万吨电解金属锰二期及10万吨锰酸锂、1亿支锂离子电池项目。
12.锦宁巨科铝板带箔加工项目:建设80万吨铝板带箔加工和8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深加工项目。
13.宁夏哈纳斯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建设从鄂尔多斯至银川天然气管道,形成60亿立方米/年输气能力。
14.宁夏哈纳斯500万吨LNG项目:建设年产500万吨液化天然气项目。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太阳能,有序开发风能。坚持集中开发和分布式相结合,统筹土地资源和电网接入条件,重点建设10大光伏发电园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在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及民用住宅屋顶、采煤沉陷区、煤炭备采区、农业大棚上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以风火打捆外送为重点,科学选址,稳步推进风电发展。加快推进地热能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依托新能源资源开发,推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到2020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建成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建设西部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拥有领军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型企业和院所,研发应用前沿技术,加快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新材料、铝镁锰合金及轻金属新材料、碳基材料、光伏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和复合材料产业链群发展,建成西部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领先的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
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芯片。以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机器人、高端变电设备、成套矿山机械、煤化工装备、高端基础件等为重点,推广应用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智能化生产;加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应用,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总体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化、产品多元化为方向,开发生产系列功能发酵产品、维生素及抗生素类系列原料药,鼓励企业研发抗生素类原料药产品的衍生物,推动优势原料药升级换代,扩大化学制药制剂等高端产品生产。加快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将银川打造成生物医药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加快以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新药研发,推进甘草、肉苁蓉、秦艽、黄芪、柴胡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化;重点发展枸杞、葡萄籽、红枣等系列高端保健品产品,形成独具优势特色的新兴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煤电、化工、冶金等耗能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加大实用环保技术和装备推广力度,实施环保科技示范工程,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环保产业。建立激励制度体系,建立政府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制度,构建引导激励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的外部制度体系,促进企业加大绿色产品供给规模。
专栏8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1.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工程:新增风电装机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00万千瓦、太阳能光热发电50万千瓦。
2.新材料项目:建设宁夏中晶光电科技年产一亿毫米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宁夏协鑫晶体科技年产3850吨(1000MW)单晶方棒项目,银川隆基硅业年产10GW单晶硅棒硅片、500MW电池组件项目,天通银厦年产5000万毫米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大尺寸蓝宝石晶体项目,杉杉集团10万吨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3.先进装备制造项目:建设西北轴承年产400万套高端轴承项目、宁夏共享模具公司铸造用增材制造设备及智能工厂项目、舍弗勒公司超长寿命双列滚子轴承、汽车用轴承生产项目,吴忠仪表年产10万台高端智能控制阀产业化项目和年产10万吨高端装备承压合金材料项目、西部(银川)通用航空年产300架通航飞机和1000套新材料航空零部件项目、宁夏维尔铸造轨道交通装备及相关配套件产业化项目,大河高档数控机床制造项目,宁夏菲斯克汽车轮毂轴承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项目、宁夏银峰年产10000台铝合金专用汽车挂车项目、宁夏崴骏年产2000台多功能根茎收获机项目、华电固原风机叶片制造项目等。
4.生物医药项目:建设宁夏泰益欣生物科技年产1550吨盐酸克林霉素及其衍生物建设项目、宁夏金诺生物制药年产10吨腺苷钴胺、10吨甲钴胺原料药建设项目、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脐带血库、宁夏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元药业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项目、吴忠万盛生物小品种氨基酸项目、吴忠怡健生物螺旋藻项目、吴忠润德生物枸杞酵素项目。
5.节能环保项目:建设紫荆花10万吨秸秆造纸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四、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
按照“总量控制、扶优汰劣、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限制新建、扩建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产业产能,实施强制性能源审计,对不符合环保、安全标准的企业坚决关停,为新型工业发展腾出空间。“十三五”期间,六大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约500万吨,节约能源消耗约300万吨标煤。
五、培育一批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
实施园区低成本战略。以宁东基地和五市工业园区为试点,通过改善园区物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金融支撑、局域电网运作等手段,按园区产业定位,统一招商,集中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配套,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园区、产业、企业循环发展。以低消耗、高产出、特色化为目标,对全区所有工业园区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产业间上下游衔接、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循环化改造。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突出考核园区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能耗产出比、主业比,推动一批重点园区做特做强。建设宁东基地低成本生活服务区,承载产业工人3万人-5万人。
实施千亿元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发展潜力较大,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点骨干工业企业,采取集中政策、集中资源、挂牌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大做强。继续实施1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第五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标准化、品质化、便利化转变,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左右。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对接陆路丝绸之路和空中丝绸之路,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相互配套的国际物流体系。提升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惠农、银川开发区、中宁陆路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与天津、青岛、新疆、内蒙古等沿海沿边口岸的互联互通,打通东西向出海出境物流通道;加快建设宁夏国际航空物流园和银川通航产业园,大力发展空地、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实现口岸、中心、市场、企业“四位一体”无缝对接。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城乡物流网络一体化,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建立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健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实施资本市场提升工程,持续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发债,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3家以上,挂牌“新三板”企业累计达到80家以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年均新增债券融资额200亿元以上。实施担保体系建设工程,鼓励宁夏担保集团在市、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参股或控股市、县(区)担保机构,引导民间资本介入,争取每个地级市及全区一半以上县(市、区)至少发展1家国资参(控)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完善再担保机制,有效分散融资担保风险。实施金融风险防控工程,按照“积极、规范、有序、安全”的原则,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各市、县(区)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化解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以及关联互保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实施困难企业融资辅导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因企施策,组织“银企对接”和“资金项目对接沙龙”,提供精准融资服务。
提升商务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商务会展业,以中阿国际博览会为主平台,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葡萄酒、羊绒制品、枸杞产品等专业品牌展会,拓展系列展会,引进国际化、国家级和行业内知名展览和会议来宁举办。加快发展设计研发和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各类研发设计机构,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鼓励发展独立、权威、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扩大国际国内清真标准认证范围,争取更多省份加入清真标准“丝路联盟”,加强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羊绒制品等质检中心、宁夏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商务咨询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项目策划、工程咨询、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验货等中介服务。
二、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加快商贸流通城乡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全区60%的县(区)建成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四级物流快递体系,健全覆盖全区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销售配送网络。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布局建设邻里商业、居住区商业和社区商业中心,打造“51015”商业生活服务圈。优化住宿餐饮服务,鼓励发展面向大众的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大众快捷酒店、客栈民宿;制定宁夏清真名菜名小吃标准,推动配方标准化、加工工厂化、生产批量化、营销网络化、市场外向化,推动清真餐饮业传承创新,打响宁夏清真特色餐饮品牌。发展居民家庭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家庭服务、美容美发、电器维修等服务,规范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培育壮大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围绕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深度开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重点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新的消费市场。加大财税、金融、价格、土地政策引导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创新激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健全以质量管理制度、诚信制度、监管制度和监测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实施新兴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职业化行动计划,鼓励从业人员参加依法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
专栏9服务业重点工程
1.宁夏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国际快件分拨集散中心、农产品保鲜仓储配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信息中心、航空铁路堆货场等,为中阿空中丝绸之路提供仓储、集拼、配送、加工等全方位的增值国际物流服务。
2.宁夏交通物流园:具有运输组织、城市配送、区域中转分拨、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包装、设计咨询等服务功能,货物吞吐量达到780万吨。
3.石嘴山物流园:建设惠农、平罗铁路物流中心,构筑以惠农物流中心为主,平罗物流中心为辅的“一主一辅”铁路物流节点。
4.中卫物流园区项目:建设镇罗公铁物流园、中国物流中卫物流园、中宁星火物流园等。完善园区的贸易流通、加工配套、中转分拨、集成配送、物流金融等复合功能。
5.吴忠物流园区项目:建设银西高铁物流仓储中心、青铜峡西部煤炭物流综合贸易中心、红寺堡铁路物流项目等。
6.公益性农产品市场项目:以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为支撑,以不同层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节点,建设覆盖全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地集配中心,公益性标准化菜市场、农贸市场、“菜篮子”连锁超市等。
7.宁夏供销合作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1个自治区级综合服务平台、20个县级综合服务站、100个乡(镇)综合服务中心、100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耕、种、管、收、加、销、金融”等全程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8.中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阿跨境电商B2B出口、银川跨境电商B2C进口、宁夏丝路通宝支付、中阿大数据信息服务、跨境进出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5大平台和国际HALAL物联网追溯系统;建设中阿青年创业园、中阿卫星数据产业园及中阿信息港;建设O2O进口商品全国连锁体验店。
9.银川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建设银川大阅城商业综合体、新华联银川火车站商业综合体、银川绿地中心等。
10.固原西兰银物流园: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等。
三、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科学整合旅游资源、线路、产品,构建“一核三廊六板块”发展格局,将大银川都市区建成宁夏全域旅游核心区,打造贺兰山东麓、黄河金岸和清水河流域旅游廊道,培育葡萄文化旅游板块、沙湖度假休闲板块、塞上回乡文化体验板块、大六盘红色旅游生态度假板块、腾格里沙漠休闲运动板块、东部环线边塞旅游板块,完善回乡风情、西夏探秘、塞上江南、红色之旅、绿岛消暑、沙漠极地、丝路古韵7大产品体系,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全面推进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创建工作,将中卫市打造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青铜峡市、平罗县、泾源县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县。
推动旅游业全面升级。鼓励发展自驾游、商务游、健康游、产业游等新业态,大力开发冬季旅游产品,积极培育研学考察、阳光温泉、婚庆度假游等一批适应各层次游客需要的新产品,形成全年、全业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推进宁夏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构建高标准、全覆盖、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标识系统等设施,加强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建设旅游数据中心和移动智能服务平台,促进智慧旅游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做优增量,加快复合型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做精存量,实施重点旅游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到2020年,争取建成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5个;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旅游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以目的地形象打造与营销创新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旅游宣传,进一步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内地及港澳台客源市场,拓展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开拓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美丽中国、畅游神奇宁夏。
专栏10旅游重点工程
1.全域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将中卫市、平罗县、泾源县、青铜峡市、永宁县打造成为全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实施旅游集散体系工程、旅游厕所提升工程、自驾游服务体系工程、景区(点)旅游标识系统工程、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打造10个旅游特色街区、建设3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0家星级农家乐和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2.旅游全面升级工程:开发建设六盘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三沙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沙坡头腾格里沙漠湿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沙坡头旅游新镇等景区;实施重点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和重点旅游板块开发工程;建设滨河新区自驾车旅游基地、沙坡头国际汽车露营基地等10个自驾车营地,建设沙坡头沙漠运动基地。
3.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建设5市及重点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购物美食一条街;推进旅游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建设东部环线边塞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旅游数据中心、移动智能服务平台、旅游自助服务终端平台、旅游商品在线销售平台等智慧旅游项目。
第六节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方位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服务业产值达到180亿元。
一、构建信息产业体系
优化信息产业布局。银川市依托iBi育成中心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游戏动漫、数据处理等信息服务产业,依托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发展集成电路、数字终端、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中卫市依托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建设服务全国的枢纽型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吸引云计算及大数据企业落户聚集发展;石嘴山市重点发展面向新材料、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等工业行业企业的云应用服务,建设工业软件和智能硬件产业园;吴忠市重点发展以中国小商品及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固原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建设农村电商精准扶贫试验区。
增强云设施服务能力。推进西部云基地200万台服务器和亚马逊、奇虎360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针对国内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海量数据存储、开发及应用需求,打造国家数据安全储备基地;发展配套云设施制造,吸引高端制造业厂商,围绕数据中心建设配套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与制造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进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动智能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公用事业智能化运行水平。
培育大数据产业。充分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重要作用,推动数据的规范生产、集中汇聚、分类共享、全面应用、集成再造,以政府数据开放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吸引和培育一批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企业,构建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探索建立数据资产标准规范、登记制度、交易规则和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形成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二、推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渗透拓展和深度融合。将信息化嵌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价值链,推动精准农业、安全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通过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和智能服务型转变;建立完善智能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开展网络借贷等业务,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服务。
(紧接第十版)发挥信息化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促进分散化生产与个性化消费的高效对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打造政务民生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和公共云平台,推进网络互联互通和应用集中部署,消除信息孤岛,克服安全隐患;整合各地各部门的数据库,统筹建设人口、地理空间、法人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共享库及社会信用等专题业务数据库;深化政务、社保、信用、扶贫等“8+N朵云”的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为公众提供跨部门、一站式的便捷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统一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建立面向公众一站、一卡、一号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专栏11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重点项目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各级部门互联互通;在银川和中卫两地建设互为备份、融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为各级部门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部署环境;建设政府大数据服务平台,作为政府数据开放的主要渠道。
2.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库建设项目:建设全区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共享库;建设全区视频资源监控共享系统。
3.智慧云应用项目:实施“8+N朵云”应用项目,继续拓展政务、商务、卫生、社保、民政、旅游、教育、政法等“8朵云”覆盖范围和应用深度,逐步启动扶贫、交通、水利、信用、科技、家庭、生态、安全、文化、气象等“N朵云”应用建设。
4.中卫骨干网络优化升级项目:建设中卫西部云基地直达国家互联网骨干节点城市的传输网络,提升中卫市网络节点等级。
5.智慧银川项目:构建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企业云、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平安城市、一卡通、智慧环保、智慧气象、智慧网络、大数据中心等系统,支撑银川企业运营服务、城市政务应用、公众服务等创新发展,催生城市产业链创新与产业集聚。
6.银川滨河新区大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业务机房、动力中心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筑面积约41600平方米。
7.智慧中卫云应用项目:建设标准的信息集和代码集;中卫信息化支撑云平台工程;建设环卫管理系统;建设农业云智慧灌溉、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社区安全云平台;建设智慧票务云应用平台。
8.中卫云基地数据中心:建设西部云公司、云创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4个数据中心。
9.宁夏宽带乡村及中小城市(县)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实施宽带乡村工程,中小城市(县)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实现广电网区、市、县、乡、村五级贯通,推进基层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均等化、标准化。
第七节强化水资源支撑保障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北部节水高效、中部调水集蓄、南部涵养开源”治水方略,着力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一、推进资源水利建设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合同节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通过农业节水,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适度增加工业、生态用水。加大再生水、矿井疏干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综合利用,统筹配置黄河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多水源,建成全国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二、推进工程水利建设
以引扬黄灌区续建配套和泵站更新改造为重点,配套灌区调蓄工程,完善骨干灌排体系。加快实施北部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供水、设施农业灌溉,中部扬黄灌区节水改造、集雨补灌,南部库井灌区节水增效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坡耕地整治,建设现代化节水灌区。实施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推进中部干旱带贫困片区西线供水工程建设,实施水库建设及库坝连通工程,努力解决中南部地区发展用水问题。加快宁东、太阳山等能源化工基地供水续建工程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供水工程建设,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治理前期论证工作,力促国家尽快决策立项。
三、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实现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覆盖,让全区老百姓喝上安全、洁净水。继续推进农田水利提质增效、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宁夏农田水利建设升级版。进一步完善贺兰山东麓和重点城市防洪体系。实施黄河宁夏段二期综合治理、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四、推进生态水利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建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加强城市及农村重要水源地保护和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实施银川市、石嘴山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关闭集中供水区现有自备井。加快三河源水源涵养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实施银川、石嘴山等城乡水环境治理和河湖库水系连通改造工程,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到202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1.5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湖泊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标准。
五、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宁夏智能水网建设,以智能化节水灌溉、水资源智能调度、水利工程智能化控制、水资源三条红线在线监测、山洪灾害预警等系统为重点,实施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水利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
专栏12水利重点工程
1.水资源配置工程:青铜峡、固海、七星渠、沙坡头、红寺堡等灌区现代化改造与建设工程,扁担沟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引扬黄灌区、库井灌区智能化节水灌溉工程,盐环定、红寺堡、固扩等大中型灌排泵站改造项目。
2.城乡供水工程: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供水工程,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中部干旱带贫困片区西线供水工程,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水库工程,宁东、太阳山等城乡水务一体化工程,非常规水利用工程。
3.防灾减灾工程: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清水河综合治理,重点城市防洪,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
4.水生态建设工程:水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工程,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银北地区盐碱地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及水源涵养林等水土保持工程、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银川市、石嘴山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
5.智慧水利工程:水资源智能调度、水资源智能控制、山洪灾害预警、水文和水资源监测设施。
6.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宁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和人影实验室;建设中部干旱带防雹增雨集结地;更新地面人影装备;购置增雨飞机1架及配套机载人影专用设备,提升宁夏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第三章以开放发展为先导
着力拓展内陆发展空间
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加快建设开放宁夏,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把我区建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全球的内陆开放示范区、中阿合作先行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
第一节打通对外开放通道
按照“向西出境、向东出海、协调周边、整体融入”的战略构想,以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建设陆路空中网上丝绸之路为重点,着力构建多层次、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一、建设通疆达海铁路网
构建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周边重要节点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速客运网、功能完善的干线铁路网和方便快捷的城际铁路网。重点推进银川连通呼和浩特(北京)、兰州、郑州、乌鲁木齐、西安、青岛等六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建成银西铁路,打通银川至西安的高铁通道;建成中卫至兰州铁路,打通银川至兰州、乌鲁木齐的高铁通道;争取建成银川至呼和浩特铁路,打通银川至北京的高铁通道;开工建设宝中铁路平凉至中卫段、太中银铁路扩能、海原至环县、定西经固原至庆阳、银川至巴彦浩特等铁路工程;积极争取银川至郑州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实现银川至北京、西安、兰州等方向3小时至6小时到达。建成吴忠至中卫等城际铁路,依托国铁实现五市“同城化”,形成1小时至2小时通行圈并覆盖全区主要景区。推进银川市城市轨道交通和旅游专线铁路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
二、构建内外通达航空网
以提升机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密和新开航线、优化拓宽空域为重点,逐步完善空中通道。完成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适时启动四期前期工作,建设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货运物流中心,推动中阿国际航空邮包和快件分拨转运中心建设,培育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积极拓展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航线航班。改造建设固原、中卫支线机场,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大民航空域资源协调力度。银川至北京、上海、西安空中快线每天达到12班以上,加密和新开广州、成都、郑州、乌鲁木齐等40个重要城市航线,通航城市达到100个,省会城市直飞比例提高到90%以上;新开多哈、阿拉木图、莫斯科等5条国际航线,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8条,基地航空公司达到2家以上,驻场运力增加10架以上,达到20架。到2020年,力争全区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国际地区旅客达到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5万吨。
三、完善互联互通公路网
以提升等级、加密路网为重点,实施内联外通的大通道建设,构建“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建成京藏、青银高速宁夏境内重点路段改扩建工程、固原至西吉、同心至海原、石嘴山至平罗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银川至百色、乌海至玛沁、银川至昆明高速宁夏境内路段,早日打通省际“断头路”。实施“1222”普通干线直接连通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普通干线公路,完善区内普通干线公路网。到202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4.2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00公里,既有高速公路扩容24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实现区内所有县城通高速;新建和改造普通干线2800公里,国省道覆盖所有县(市)、85%以上的乡(镇)、2A级以上旅游景区及重要产业园区。国道二级公路达到85%,省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
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融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和多式联运的货运枢纽系统,建成客运集散中心和航空货运重要集散枢纽;打造银川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卫、石嘴山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客货运集散能力和增强对外通道疏解能力。
专栏13综合交通重点项目
1.铁路建设:
(1)快速铁路。建设银川至西安客运专线、银川至呼和浩特客运专线、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宝中线中卫至平凉段扩能、太中银银川(中卫)至定边增建二线、定西经固原至庆阳铁路、银川至巴彦浩特铁路。
(2)普通铁路。建设干武增建二线、海原至环县铁路。
(3)城际铁路。重点建设吴忠至中卫铁路、宁东铁路开行旅客列车等。
2.公路建设:
(4)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青兰高速东山坡至毛家沟、固原至西吉、东山坡经泾源至泾河源、同心至海原、石银高速石嘴山至平罗联络线,完成青银高速银川至宁东段、京藏高速石嘴山至中宁段扩容改造,开工建设银百、乌玛、银昆新增国家高速宁夏段、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推进彭阳至镇原、泾河源至华亭、海原至平川、西吉至会宁等地方高速公路建设。
(5)普通干线公路。实施国省道改造2800余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10公里、二级公路1760公里、三级公路900公里。
(6)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银川兵沟、滨河、永宁、叶盛、红崖子等黄河大桥,推进下河沿、高仁、贺兰(月牙湖)、宣和、中卫南站等黄河大桥建设。
3.机场建设:
(7)建设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T1国际航站楼改建,改造固原六盘山机场、中卫沙坡头机场,新建银川、红寺堡、同心、隆德等通用机场。
4.枢纽建设:
(8)建设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银川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银川火车站客运东站综合枢纽,吴忠客运枢纽,中卫客、货运枢纽等。
第二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全面开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围绕优化开放格局、拓展开放空间、打造开放平台、深化务实合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重点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在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能源化工、新能源、农业、人文等领域合作;深化与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开拓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国家市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区的合作,建设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完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发展联动、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片区扶贫协作,合力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打造西部大开发新高地。
二、提升中阿博览会国际影响力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民间互动、市场运作的办会机制,积极承接中阿合作论坛项下的会议和活动。推动阿拉伯国家在宁夏设立领事机构和商务代表处。积极与丝路沿线国家缔结友好城市,创办沿线国家节点城市市长圆桌会议。打造中阿博览会核心板块,推动中阿商品贸易、服务贸易、金融投资、技术合作等向纵深发展。
三、增强银川综合保税区核心带动能力
加快银川综合保税区二期工程建设,加强综合保税区与区内外海关监管场所、产业园区联动,拓展综合保税区功能。发展以通用航空、黄金珠宝、生态纺织、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重点的保税加工,发展以仓储分拨、中转集拼、高端物流为重点的保税物流,发展以跨境电商、医药研发、融资租赁、贸易结算为重点的保税服务。加快建设进境肉类指定口岸和进境水果、种苗指定口岸,建成国内最大的进口清真牛羊肉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争取设立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引领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
四、打造外向型产业园区
探索委托战略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成片开发等多元化开发机制,通过直管、托管、代管和共建等模式,开发建设中阿产业园等国别和区域合作园区;加快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区、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综合保税区、银川空港物流园、纺织产业园区深度融合发展,争取设立国家级新区;改造提升市、县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慈善产业园区的承载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
五、加快引进来走出去
实施优进优出计划,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来宁投资发展,整合延伸产业链。鼓励国内外500强企业与我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开展新能源、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园区建设,扩大工程承包、技术服务、清真产业等领域贸易和投资合作。壮大对外贸易和投资主体,鼓励在境外设立名优产品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带动我区优势产能、特色产品走出去。推动建设阿曼、沙特、毛里塔尼亚合作产业园。
六、深化中阿人文交流合作
发挥人文优势,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以促进民心相通为核心,建设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加快中阿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共建联合实验室、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中阿科技园、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全方位推动中阿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办好中阿大学校长论坛,建设中阿国际学院,扩大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规模,加快宁夏国际医疗城建设,全方位推动中阿教育和卫生交流合作;推进中阿文化园建设,深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传播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宁夏特色文化走出去;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旅游线路相通、客源共享、互为市场、共同发展,打造中阿旅游中转港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动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便利化,打造优质、高效、便捷的开放环境。
一、推动投资服务便利化
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为重点的投资管理制度,加强外商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扩大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外资引进质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推动贸易服务便利化
加快贸易促进平台建设,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模式试点。建立开放型经济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出口产品售后服务标准。加强贸易摩擦预警信息公共服务、法律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相关行业和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和投资风险。培育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供集检验检疫、报关、货代、退税、融资为一体的外贸供应链服务。
三、推动金融服务便利化
多途径搭建中阿金融对接平台,拓展中阿金融合作领域,力争建立中阿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参与企业范围,简化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业务,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的金融服务项目,实行一次审核,一揽子申报,快捷办理,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将我区建成国家承接阿拉伯国家金融投资的重要平台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
专栏14对外开放重点项目
1.人文交流合作工程:建设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打造中阿合作高端智库;建设中阿国际学院、宁夏大学亚马逊云计算学院、自治区阿语学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打造阿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宁夏国际医疗城,打造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健康养生港;建设中阿文化创意产业园、六盘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培育融入国内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链新载体,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工程:加快银川综合保税区二期工程建设,拓展综合保税区功能;加快建设进境肉类指定口岸和进境水果、种苗指定口岸,建成国内最大的进口清真牛羊肉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3.中阿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中阿产业园、中阿商贸园、中阿科技园、中阿文化园等,在阿曼、沙特、毛里塔尼亚等国合作建设产业园。
第四章以协调发展为方式
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实施空间发展战略,立足全区一盘棋,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推动国土空间高效协调可持续开发,塑造要素自由流动、功能定位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总体空间布局
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一主三副、两带两轴”的总体空间战略格局。统筹推进大银川都市区和石嘴山、固原、中卫副中心城市建设,形成区域空间组织核心;依托黄河和清水河,以沿线城市和产业园区为支撑,加快产城融合,推进形成沿黄城市带、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依托太中银铁路正线和银川联络线,以城镇为支撑,以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推进形成太中银发展轴、银宁盐发展轴。
二、加快沿黄城市带发展
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精品城市带为目标,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按照“一城两岸三域”的格局,加快银川滨河新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建设,把银川市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现代服务业中心,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的城市特色;推动利通区与青铜峡市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建设,把吴忠市建成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突出“水韵吴忠、滨河回乡”的城市特色;加快惠农区、大武口区、平罗县“一港双城,同城对接”,推进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把石嘴山市建成宁北及蒙西地区中心城市和物流中心、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突出“山水园林、重工基地”的城市特色;推进中卫市、中宁县、海原县“一城两翼,内涵发展”,把中卫市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特色产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突出“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的城市特色。推进沿黄城市带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太中银发展轴和银宁盐发展轴建设。充分发挥沿黄城市带的承载功能,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南部地区人口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步伐,使其成为带动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车头。
三、加快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发展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举全区之力建设清水河城镇产业带。抓住固原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重大机遇,推进“一核四极、组团发展”,把固原市建成宁南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轻工产品制造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城市,突出“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的城市特色。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优化布局公共设施,引导人口向城镇、中心村及近水临路地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推进产城融合,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异地共建飞地园区,鼓励沿黄地区企业到中南部地区投资兴业,探索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把清水河城镇产业带打造成中南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有序放宽银川市区入户限制,全面放开其他城市落户限制,鼓励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向城镇集聚;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工程,依法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或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范畴。对符合条件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采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形式改善住房条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将政府分担的市民化成本纳入财政预算,监督企业为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培训费用和有关补贴。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财政资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投入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情况相适应,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稳定并保护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有效实现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价值,使城镇人口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农业规模化经营互相促进。加快推进固原市、平罗县、宁东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
二、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
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在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连接和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城市之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等有效衔接,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推行城市设计,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打造城市风貌特色,培育城市“精气神”。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指导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及时更新和动态维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信息,推进地下空间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有序推进旧城改造,统筹实施棚户区、城市危房、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改造和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综合交通、城市慢道、园林绿化、老旧管网改造等,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解决好“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县城倾斜。分类发展小城镇,优化重点中心镇布局,引导小城镇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集中建设42个重点小城镇。加强中心城市周边小城镇的统筹配套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就地城镇化。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统筹生态移民迁入地村庄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鼓励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区所有乡(镇)、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
专栏15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15.5万套,配套建设相关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库(场)、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2.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00万平方米。
3.石嘴山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搬迁改造10个城区老工业区,腾退土地2860公顷;实施石炭井居民下迁工程。
4.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全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70公里,改造现有老旧管网,推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5.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进城市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系统及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示范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净化生态等功能。
6.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100个乡(镇)和1000个中心村、2000个一般村建设改造,全区所有乡(镇)、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万户,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改厕及生活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亮化、基础设施配套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行政村垃圾处理率达到90%;完成60个小城镇、1000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30万户厕所改造。
7.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完成2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力争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域应改尽改。
8.美丽宁夏城市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雾、霾等城市环境气象和城市周边区域湖泊湿地气象要素梯度监测网及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平台;开展湖泊湿地修复和重建的气候效应评估;建设城市内涝、空气质量、交通等气象灾害监控和风险预警平台;建设海绵城市气象服务平台。
第三节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巩固强化全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立社会科学智库。完善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以为人正直、对人友善、待人宽容、自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集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深入开展以扶贫济困、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弘扬“美丽宁夏·志愿尚善”的新风正气。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优先支持中南部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补齐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山台站设施设备条件,增补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站点,建成农村智能应急广播网,全区地面电视实现数字传输全覆盖。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拓展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年免费开放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实施“书香宁夏”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力推进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争取申报成功。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建立文化消费补贴机制,向低收入群众发放文化消费卡,为城乡居民提供“普惠式”文化消费。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市场化、多元化。
三、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增强市场主体实力。继续深化转制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中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舞台。
培育多层次文化市场。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文化投融资体制,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发展游戏动漫、数字服务、创意设计等新业态,打造银川世界电子竞技之都,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在城乡主要公共场所免费安装健身设施,建设一批便民利民中小型体育场馆和健身活动中心。在城乡社区建设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青少年室外活动场所。以沙漠运动、水上运动、山地运动为重点,建设创新型体育产业区。
专栏16文化重点工程
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隆德等9个县(区)图书馆、文化馆,50个标准化乡(镇)文化站,600个左右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银川市中心图书馆、固原市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宁夏美术馆,实施宁夏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宁夏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固原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宁夏文艺之家。改造自治区体育场,建设10个体育健身公园、60个社区(乡镇)多功能运动场、100公里全民健身步道,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县级体育场馆,建成宁夏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中心。
2.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站点44个,实施罗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改扩建、六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改造工程。
3.媒体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全区统一的媒体“云平台”,建设宁夏日报客户端、宁夏网络广播电视台和宁夏IPTV集成播控平台,实施智慧家庭云项目、中小城市基础广电网络完善工程,推进党报电子阅报屏建设,建设集报纸、电视、互联网、移动多媒体为一体的宁夏全媒体报道平台。
4.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保护、博物馆迁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保护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固原市战国秦长城、开城遗址等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及保护性基础设施项目。
5.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依托华夏河图、中华回乡文化园,建设中阿文化产业园,打造银川东部文化旅游长廊;建设宁夏新闻文化传播产业园、宁夏印刷文化产业园、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石嘴山煤城印象、中卫阳光文化产业园、中宁枸杞文化产业园、海原回族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基地。
第五章以绿色发展为方向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宁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使宁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把我区建成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一、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两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遵循全区降雨线分布和不同区域水资源分布规律,大力推进精准造林,开展国土绿化造林,大幅提升全区绿量绿效绿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加快实施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灌区绿网、城乡增绿、湿地保护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大六盘、防沙治沙、平原防护林和城镇绿化美化四大生态安全体系。六盘山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分片推进六盘山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构建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屏障;贺兰山东麓以加快生态防护林和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构建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中部干旱带以封育为主,综合整治荒漠化沙化土地,构建中部防沙治沙带;北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水源涵养为主,加强湿地、灌区农田和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建设,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及交通主干道、主要灌溉渠系绿化,构建平原绿洲生态带。城镇乡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加强城市、乡村及工业园区等人口聚居地绿化美化,构建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体系。到2020年,新增营造林面积50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
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优化生态布局,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和管制,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湖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典型自然景观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达到995万立方米,天然草原改良1000万亩,草原围栏3093万亩,全区湿地面积稳定在310万亩。
三、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
在先行实施全域封禁管护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封造管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土地类型,合理布局各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生态移民区修复面积达到1272万亩,其中人工修复380万亩。
专栏17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1.生态修复工程:以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贺兰山东麓非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六盘山外围百万亩油松水源涵养林、南华山水源涵养林、清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未成林地补植补造、六盘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等工程为重点,完成人工修复680万亩。
2.防沙治沙工程:以实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新一轮退耕还林、沙化封禁保护、沙漠公园、防沙治沙技术平台等建设工程为重点,完成防护林及人工修复工程270万亩。
3.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补播改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300万亩,建立补播打草示范基地5万亩;加强草原鼠虫病害防治,建立完善草原火灾监测防控体系。
4.灌区绿网工程:以银北百万亩盐碱地生物护坡治理、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改造提升、黄河金岸绿色长廊等工程为重点,建设防护林50万亩。
5.城乡增绿工程:创建森林、园林城市,建设公园绿地、城市绿道、休闲广场、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乡绿色通道、美丽乡村,完成绿化美化5万亩,建成26个市民休闲公园,500个绿色村庄。
6.湿地保护工程:以国家湿地确权、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等为重点,创建4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2个国家湿地公园,10个自治区级湿地公园、退耕还湿15万亩。
7.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工程:加强9个国家级和4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资源管理、科研监测、防灾预警、社区共管、生态旅游能力。
8.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重点加强对坡面和沟道水土流失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75平方公里。
第二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循环化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生产方式,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实现资源共享、“三废”集中处理与综合利用。鼓励种养加一体化、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化发展。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二、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鼓励绿色出行。构建社会行动体系,全面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引导公众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履行环保义务。
三、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健全各类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形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在线收废平台建设,推动回收行业信息化与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万元生产总值水耗能耗明显降低,废水废气排放量明显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实施“蓝天、绿水、净土”三项行动,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一、构建空间环境管控体系
强化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约束作用,科学划分环境功能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红线区域管理体制机制,严控各项开发建设活动。制定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和太中银、银宁盐发展轴环保准入负面清单,建设六盘山生态效益补偿试验区,增强重要生态功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整沿黄城市带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探索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强地理国情监测,促进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
二、加大重点领域污染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加大燃煤锅炉、工业烟粉尘、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治理力度,全面开展重点行业和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降低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继续淘汰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到2020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5年下降30%以上。加强水环境治理,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黄河干支流、主要排水沟、城市黑臭水体,湖泊湿地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对黄河入河水系进行全面排查,确保达标。依法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实现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推进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到2020年,地级市建成区和县城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重点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达到85%以上。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区禁止新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项目。强化工业固体废物运输、贮存、处置和利用各环节的环境监管,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大力提高农业污染防治水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8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完善粪污贮存设施,30%养殖专业户实施粪污集中收集处理和利用。
三、防控重大环境风险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完善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环境风险评估。严控石油化工、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降低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气体等关系公众健康的重点领域风险预警。健全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增强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降低气候风险。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编制省级和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继续推进具有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建设。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试点示范。推广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初始盘查与核查,与全国同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减排目标任务。
五、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制度
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环境监测、预警、预防、应急机制。开展环保督察巡视,实施自治区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定大气、土壤等地方性环保法规,全面建立司法联动机制。
专栏18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开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淘汰地级市建成区20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所辖县市10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开展20吨/时以上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销改造;全力推进城市热电联产及集中供热,银川市完成燃煤企业余(废)气集中供热改造;完成全区铁合金、电石矿热炉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
2.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入黄排水沟及固原清水河、葫芦河、渝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对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全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提标改造工程及集污管网建设,完成全区城市段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
3.固体废物治理工程:实施吴忠市、固原市、青铜峡市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宁夏环保产业聚合区项目,宁夏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物流园项目,宁夏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中转站项目,宁夏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综合治理能力建设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四号渣场等项目。
4.环境能力建设工程:建设环境信息化智慧环保项目、工业园区环境质量智能感知监管项目、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项目、环境检测重点实验室项目、环境监测预警超级站及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等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提升全区30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置处理项目,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程、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工程。
第四节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严守制度红线,强化总量控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破解资源瓶颈制约,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高效利用。
一、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严守取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完善水资源使用权配置机制,积极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工业节水,不断强化生活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00万亩以上,全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5,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5%。
二、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
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大节能监察力度,严格执行产品能耗限额等强制性节能标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实施重点用能行业效能提升行动计划,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进“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实施川区城市燃煤供热锅炉代替工程、山区城镇天然气联通工程,推动全社会用能方式变革,力争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三、健全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制度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进城镇、各类开发区(园区)低效土地开发利用,通过改造输电线路等途径,节约置换工业用地。促进生态移民迁出区建筑物、构筑物拆除,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作用,规范和完善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开展国土整治,严格土地管理。实施石嘴山市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快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第六章以共享发展为根本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实施富民共享战略,加快建设和谐宁夏,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使更多的人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行动,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提前2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实施贫困村“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行动计划,重点发展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酿酒葡萄、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林下经济、光伏产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至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在中南部地区建立产业基地,促进企业和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大产业扶贫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设立扶贫再贷款,并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扶贫产品和服务。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力争使30万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及居住过于分散、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群众,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易地搬迁。通过县内就近安置、劳务移民安置、小规模开发土地安置、农村插花安置等方式,对建档立卡的8万左右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
三、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脱贫的根本之策,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支持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更多地依靠教育走出去。实施贫困人口技能致富计划,实行川区城市优质学校同山区学校结对帮扶政策,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普通高中全部免除学杂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职业技能、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实现贫困户技能培训全覆盖。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到城镇、沿黄地区、工业园区就业创业。通过发展教育,力争使4万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四、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争取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依托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支持贫困县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将生态移民迁出区遗留户和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产业工人和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1万人左右。
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贫困地区农村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全覆盖,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通过社会保障兜底,确保15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六、完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
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行定点定向扶贫攻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完善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贫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整村推进“四到”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创新闽宁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丰富协作形式,提升协作层次。建立扶贫开发投资长效机制和融资平台,创新扶贫开发投融资模式。抓住国家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机遇,加快我区革命老区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好以工代赈项目。
专栏19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1.金融脱贫行动计划:巩固发展互助资金;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使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移民户获得5万元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用好国家扶贫再贷款资金,设立金融扶贫融资平台,争取获得更多国家低息、长期扶贫贷款资金,努力将我区建成国家金融扶贫试验区。
2.能力提升脱贫行动计划:每年安排2亿元,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生态移民通过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
3.交通脱贫行动计划:推进农村道路提升工程,完成贫困乡(镇)和建制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加快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村组道路建设等。
4.水利脱贫行动计划:2016年建成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所有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和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生态整治等工程建设向贫困村倾斜。
5.危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脱贫行动计划:完成11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自治区《镇村体系规划(2013-2020)》确定的规划中心村和保留自然村危窑危房改造任务,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完成阳光沐浴工程。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
6.医疗保障和卫生脱贫行动计划:对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将患大病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建立全区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
7.人才和科技脱贫行动计划:设立技术创新产业引导子基金,支持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组织科技人员到贫困村驻点开展科技扶贫,培养本土科技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办创办产业项目。
8.旅游脱贫行动计划:推进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推进休闲农庄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布局,推动建立旅游扶贫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利益联结机制。
9.“互联网+”脱贫行动计划:推进贫困地区行政村接通宽带网络。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
10.文化脱贫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到2018年实现全覆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回族剪纸、刺绣、妇女手工制品等文化产品开发。
11.光伏和电力脱贫行动计划: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屋顶、养殖圈舍、设施农业等分布式光伏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网升级改造,提高贫困地区农网供电能力和保障水平。
12.“三留守”和贫困残疾人关爱行动计划:健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救助水平。
13.社会帮扶脱贫行动计划: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闽宁协作,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脱贫帮扶。
第二节推动就业创业和居民增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城乡居民增收工程,推动形成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社保补贴等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扶持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石嘴山“双创”示范城市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构建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符合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体系。加强紧缺型技能人才培训、城乡劳动者岗前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具有公共实训功能的就业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失学青少年、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进职业资格管理改革,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自治区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和就业应急预案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权益。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争议调解仲裁、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等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取工资报酬。
二、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行动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以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再分配调节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节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社会保障提标工程,以统筹城乡、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
一、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险体系
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适龄人员全覆盖。巩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完善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发展。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到2020年,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5万人。创新和加强社会保障管理和经办服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经办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推进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为参保单位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无差别的服务。完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保证基金安全完整。
二、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协调的联动机制。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建立稳定的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增长机制,建立职工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缴费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医保待遇水平。完善失业保险金待遇调整机制。提升工伤保险定期待遇水平。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
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
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认定准确率,实现对生活困难家庭的分类救助。统筹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加强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加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力度,做好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和保护工作。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改善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条件,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慈善,加强慈善监管,更好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作用。
第四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
一、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实施学前教育办学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增加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供给;实施西海固地区义务教育均衡攻坚计划,实现所有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提高普及程度,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办好一批民族骨干中小学校,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在校生巩固率。到2020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小学6年巩固率达到96%,初中3年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重点支持地级市建好区域内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支持县(市、区)办好县级职业学校;鼓励现有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好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专业。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大师资、专业和实训基地等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进“11+N”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打造西部领先、机制一流的职业教育园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导和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鼓励职业院校在企业设立对口实习基地,支持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培养与订单培训”现代学徒制试点。
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畅通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招收高职和中职学校毕业生、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深造渠道,积极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搭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打造品牌学科专业。实施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一流学科争创计划,重点培育若干个在全国和西部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品牌学科专业,支持高校在不同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领域办出优势、各展所长。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培育新的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把宁夏大学办成西部一流高校,宁夏医科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北方民族大学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师范学院进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全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
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财政拨款和师资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和生态移民区倾斜,使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设备、图书、校舍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实施优质教育学校“扩面提升”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破解择校难题;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
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完善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资助政策链,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助覆盖面,完善学生资助制度。
五、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管办评分离,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教育督导,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促进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融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优先安排教育领域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专栏20教育重点工程
1.基础教育办学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5万个;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校舍90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260万平方米;实施民族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200所标准化民族中小学建设任务;实施学校安全保障改造计划,改造维护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设施。
2.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西海固地区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扩建固原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实施职业院校特色建设项目,创建3所-5所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打造26个以上中职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好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实施“11+N”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3.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建设自治区重点学科20个、优势特色学科30个、重点专业(群)40个;实施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达到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达到50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达到15个;实施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办学条件。
4.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宁夏教育信息化达标县”和“宁夏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区中小学80%以上的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85%以上的专任教师开通人人通空间;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
第五节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实施健康宁夏行动,实行医疗、医药、医保联动,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基本医疗公平可及普惠,实现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做好艾滋病等传染病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完善覆盖全面、调度有序、反应灵敏、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体系,切实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城市建设活动,建立城乡居民普惠性健康体检制度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全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开放共享。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
二、健全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到2.6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35人。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实现“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在基层全覆盖;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每县建设1个-3个县级重点专科;推行上级医院对口支援、托管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和职业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实施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解决好群众“看大病”的问题。加强中(回)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回)医药服务能力。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做好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解决好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三、发展健康服务业
完善社会办医政策,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医疗服务业,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人群覆盖面。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扩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积极推进医疗养老融合发展,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加快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培育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健康服务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逐利倾向,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科学补偿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探索实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创新医保支付方式,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集中采购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区内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基本卫生医疗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专栏21医疗卫生重点工程
1.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2个市级和3个市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1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提升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建设自治区和4个地级市紧急救援中心;提升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吴忠市、中卫市精神疾病康复医院;提升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中心,建设自治区妇产医院,新建改扩建13所妇幼保健院。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全区村卫生室供暖设施改造工程和乡镇卫生院配套辅助设施建设工程,建设2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迁建灵武市和永宁县人民医院,每县打造1个-3个县级重点专科;健全中(回)医服务体系,新建自治区回医医院,新建改扩建15所市、县级中医院;建设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西区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河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自治区康复医院和5市康复医院、银川iBi生命健康产业园、利通区健康产业园等健康服务业发展项目。
3.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构建全区“264112”人口健康信息化框架体系,建立自治区和地市两级区域信息云平台;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管理、综合管理六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四大基础数据库;搭建一条卫生专网;推行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实现人口信息、健康信息、就诊信息跨机构、跨区域、跨业务的数据交换、业务协同与共享。
五、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区人口总量控制在710万人以内。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人文关怀和帮扶工作。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更好满足母婴保健、生殖健康需求;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加强基层儿童福利设施建设,确保孤儿得到妥善安置和良好抚育;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责任,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居家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养老护理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确保广大老年人特别是特殊困难老年群体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健全完善政府为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开展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和护理保险。加快发展智能化养老服务。改善自治区老年大学办学条件,办好老年大学。到2020年,全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的30%以上,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专栏22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工程
1.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25所市、县级老年活动中心,25所中心敬老院,11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4个互助养老院,新增公益性养老机构床位数1万张以上。
2.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工程:建设吴忠路捷千人养老公寓、固原康复养老健康服务中心、石嘴山永峰养老院二期工程、平罗县银北老年公寓、三沙源老年公寓、宁夏乐龄养老中心、中卫金沙医养结合养老中心等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全区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1万张以上。
第六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年-2020年)》,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监督实施、跟踪评价、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
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积极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行政执法网上运行,行政执法进网办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维护司法权威的工作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政府内部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金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加强司法、行政和审计监督,重视社会和舆论监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
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职,主动与政协协商。密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拓展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领域。拓宽社会协商渠道,引导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基层群众开展双向和多向民主协商,探索建立广泛参与、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协商机制,在协商中凝聚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
培育法治文化。深入实施“七五”普法。完善国家公务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完善公证执业规范体系。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社会治理全局,尊重社会规律,依靠社会公众,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多元共治局面。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社区单位“三社联动”,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宁夏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平安宁夏。积极运用网络媒体等新型方式,拓展群众利益诉求和协商渠道。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加强乡(镇、街道)治理,完善乡(镇、街道)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探索推进职能转变和服务管理方式创新,建立乡(镇、街道)公共服务和政务公开目录。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强化村级民主监督。建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和领域。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稳妥推进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技术性、事务性、辅助性职能。建立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多元化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新机制。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发挥社会组织团结社会成员、规范社会秩序和发展公益服务的作用。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综合监管体制和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社会组织行为。
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管理,排查管控劳资关系、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社会矛盾,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能保障。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强化源头预防,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建立健全与公共安全风险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和损失。
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和法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保障。改革交通管理模式,构建严密、高效的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标准化信息化、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完善以检验检测和风险防控为重点的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制度,构建食品药品全流程、全环节信息化体系和全程追溯机制,重点抓好食品药品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夯实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四、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以“七进”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以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区为目标,层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切实维护我区现有宗教格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宗教活动场所,加强爱国宗教人士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发挥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提升军地资源共享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退役官兵移交安置工作,推进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七章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要举全区之力,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明确政府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切实落实好本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领域的目标和任务。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
二、加强衔接协调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完善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发展规划体系。完善空间规划体系,编制更为细致、精准的各类空间专项规划,推进市、县“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注重政策配套
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打好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人才、科技等相关政策组合拳,注重定向施策、精准施策。
四、强化财政保障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年度预算安排要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中期财政规划滚动调整要统筹考虑本规划实施需要,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第二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一、谋划实施重大项目
建立“十三五”全区重大项目库,精心谋划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符合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好项目大项目,特别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项目。建立“十三五”重大项目库与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经济运行和项目前期工作等情况,分年度更新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强化要素资源保障
全力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需求,注重提高要素保障效率,提升要素利用效益。以创新和改革破解融资难题,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落实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第三节健全监测考评体系
一、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发展任务、工作重点,完善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强化对创新驱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在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措施。
三、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健全规划重大事项实施情况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区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追赶,加快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夺取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