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风情“回”味无穷

10.08.2015  10:56

  漫漫丝绸路,悠悠驼铃声。唐宋时期起,波斯、阿拉伯等地的传教士、商人、使节、远征军士沿着丝绸古道来到中国,成为宁夏回族的先祖。千百年来,回族人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回乡文化园“品”文化

  华夏永宁纳福千家万户,朔方久安集贤五湖四海。坐落于永宁县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我国唯一一处回族文化习俗陈列展示场所。在这部堪称浓缩了中国回族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的民俗文化活字典里,游客可尽情感受回族的文化魅力,过足“回回”瘾。

  8月7日,记者在中华回乡文化园遇见了从陕西来宁夏旅游的王子国一家,“其实这是我们第二次与文化园见面了,开车从京藏高速路过永宁时,远远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圆形穹顶,在满目苍翠的映衬下格外耀眼,没想到那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就坐落于此!”

  回族博物馆里文物精美绝伦、金色礼仪大殿邦克声不断,曼苏尔宫歌舞炫动……行走在回乡文化园,仿佛徜徉在文化的海洋。

  “绚丽多彩的阿拉伯语言文字、精彩纷呈的阿拉伯绘画、举世瞩目的医药学,这些在历史长河中诞生的文化瑰宝,在诉说回族悠久历史的同时,更见证了一个民族艰难生存、努力壮大的过程。”逛完回乡文化园,王子国若有所思,为儿子讲解道。

   回族小院“看”民俗

  干净整洁的屋舍、做工考究的服饰、优美动听的花儿……无论在吴忠的回族新村,还是固原的乡间小院,游客处处都能感受到回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回族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来自江苏的游客马硕感慨地说。在回族小院,内容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的剪纸遍布窗户、墙壁、顶棚、箱柜,将回族妇女的心灵手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耕夏锄冬绣花,刺绣更是回族妇女“看家本领”。在回族的盖头、枕套、鞋垫、坎肩上,随处可见“凤凰来仪”“孔雀开屏”“百鸟朝凤”“鸳鸯戏水”等精美的刺绣图案。

  漫漫历史长河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民俗,也赋予了回族人独特的歌舞传统,无论是在盘山的羊肠小道,还是拔草的麦田,不时能听到撩人心弦的花儿、美妙动听的口弦声。在宁夏社科院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王晓华看来,回族花儿旋律高亢豪放,曲调悠扬婉转,让人听完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口弦音调柔美深沉、节奏多变,似枝头鸟雀欢噪晨晖,又如丝路驼铃叮咚作响。

   回族人家“尝”美食

  香辣扑鼻的羊杂碎、肉质鲜嫩的羊羔肉,沁人心脾的盖碗茶……漫步在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各色各样的回族美食让人垂涎。拥有一手好厨艺的回族妇女马红,于去年5月在永宁县中华回族第一街上开了一家店铺。“我主要卖馓子和油香,收入不错。”

  馓子酥脆可口,油香色泽亮黄,凭着精湛的手艺和童叟无欺的诚信经营,马红的生意日益红火,不少人专程找她订购食品。“哪会想到用这做饭的手艺走向了发家致富的路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主动向记者递出名片的马红俨然一副老板模样。“我们一家共十五口人,嫂子、弟媳全是烹饪能手,下一步,我准备再开一家农家乐,把更多的回族美食推荐给游客。”

  正如王晓华所言,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回族的风情更是如同星辰般璀璨夺目。“塞上江南景色宜人,回乡风情绚丽多彩,相信你来到宁夏,定会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记者 姜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