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改革的潜台词

25.02.2016  12:24

  商事制度改革一词再度成为各大网站的头版热词。而在银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对此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甚至得到了总理具有唯一性的赞扬。其实,商事制度改革本身并非商事,而是降低准入门槛,腾出更多的行政资源投入到事中事后管理上。

  试想,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创业,如果主管部门以“有罪推定”的心理,提高创业门槛,表面上看阻止了可能发生的问题,但实际上则打击了市场活跃度,甚至形成寻租腐败。

  以往,这样“有罪推定”的逻辑一直是传统行政管理的主题之一。在市场经济不够活跃,市场主体自律能力较差的时代,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在市场环境和商业道德提升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这样的方式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阻力。

  三聚氰胺事件的余音犹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反思就是事中和事后监管的缺失。而大量行政资源前置,几乎没有力量去完善事中和事后监管,三聚氰胺等问题就随时有可能发生。

  其实,将行政资源后置,补足原有监管的短板,也是一个各方面扭转思维的过程。这不仅是放掉一些权力的思维转变,更是积极应对活跃的市场、积累更多监管经验,从而反向促进法律完善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有了完善的监管体系,更多初创型企业通过合理的竞争,可以赢得更多金融机构的青睐,融资难度也会相应降低。可以说,商事制度改革,并非简单的刺激市场主体,更会全面推进市场经济的法治、金融领域的升级。

  也正是因为银川市在这方面的积极实现,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身边的年轻人投入到创业的行业中,更多新业态的产生有了基础。

  因此,商事制度改革只是一个前奏,更多细致的、繁杂的、简单重复的监管还在不断加强,希望银川能够以此为起点,再一次成为领跑全国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