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

29.06.2017  07:11
——写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

  (一)6月的维多利亚港,天高海阔。站在太平山顶俯瞰,林立高楼勾勒壮丽天际,一如时光的画笔细细雕刻香港的容颜。

  20年前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暌违已久的祖国怀抱。这一刻,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渐渐微弱。

  珠还南海。20年来,香港奏响的,始终是奋进奋发的主调。这样的旋律,与香江两岸飘扬的国旗、区旗一起,诉说着南海明珠闪亮的风采。山海之间的这片天地,明艳的紫荆花开得更加繁盛。

  光耀香江。20年来,香港写下的,仍旧是缤纷绚丽的篇章。这样的诗行,由700多万香港同胞、13亿中国人民共同执笔。海风吹拂的这片热土,在传承中成长,在蜕变中新生。

  1997到2017,香港回归20年,是“一国两制”实践获得巨大成功的20年。时间改变了香江两岸的历史进程,让香港这个饱经沧桑的游子,重新融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

  “希望广大香港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同心、开拓创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时,习近平主席如此瞩望。

  20年,新的香江故事,刚刚翻开序章。

  (二)香港,葵涌—青衣港池,世界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一艘远洋巨轮抵达,停泊入位、起卸堆摆,数小时内几千个集装箱已处理完毕。这里每天都要这样处理42000余个集装箱,寒暑交替,昼夜不息。

  对当年的殖民统治者而言,香港的百余年是“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而过去20年,祖国怀抱里的香港,终于开始了“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当历史航向充满希望的未来,香港的这20年,无疑值得浓墨书写。

  那些优势稳固提升。香港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枢纽与支点。作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贸易体、第五大集装箱吞吐港、第四大船舶注册地,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已由1997年的1.4万亿港元增加至2016年的2.5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3.2%,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23年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财政健康、贸易自由、金融自由等方面居全球首位。回归20年,香港的影响力竞争力不变。

  那些疑虑烟消云散。回归前也曾人心浮动,回归后大量移民出去的人却又陆续归来。为当年错判“香港将死”的预言,海外媒体写出新的文字,以“活力之都”为今日香港正名。跑马地的赛马场,每周三晚依然人声鼎沸,香港市民继续着熟悉的生活。2017年度,特区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预算为662亿元,比4年前增加55%。每年向70岁以上长者发放医疗券,进一步加大幼稚园学费减免幅度,居民男女平均寿命双双位居全球前列……回归20年,香港的活力生机不变。

  那些屈辱已然洗刷。回归前,殖民者认为,“港督的权力仅次于上帝”;回归后,香港进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香港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共创香港的光明未来。香港原有经济、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社会法治、贪腐控制、公民表达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前。特别是法治水平一项,全球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十一位。回归20年,香港前行的步伐不变。

  百年沧桑,廿载风雨,香港曾经历挑战与风险,仍充满机遇与希望。外国观察家也不能不承认,香港的法律地位变了,自由开放度没变。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唐伟康也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运作良好。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深度发展,面对国际贸易、市场规则、资本流动的深刻变革,面对世界格局悄然改换、国际秩序深刻调整,“每当变幻时”,香港都能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从容应对,在不变的繁荣中穿越风雨,在艰辛的成长中加冠而立。

  (三)“岛与半岛:举国欢腾的感叹号”。当年,诗人用这样的句子,描绘香港重回祖国怀抱的喜悦。然而,这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这260多个岛屿,从来就不是“无脚鸟”。

  自石器时代始,上下五千年,属番禺、归宝安、隶东莞,或设媚川都、或置官富场、或有屯门寨,史不绝书者,为香港历史正宗;而穿街走巷多为黄肤黑发,十之八九籍贯于内地,更有清明洒扫、端午竞舟、重阳登高、春节欢聚,风土民情者,为香港文化根脉。树高千尺,根深叶茂。大屿山宝莲禅寺的露天青铜佛,坐南朝北遥望祖国内地,昭示情感所归、民心所向。

  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先后强行割占香港岛、九龙,租借新界,施行殖民统治。然而,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穿越自然的考验、历史的节点、世界的变换,爱国爱港的深情一直涌动激荡,从未断绝。1925年“五卅惨案”后,香港25万工人罢工16个月,“誓与帝国主义决一死战”。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突破“全面禁运”为新中国运来大量物资。1991年,华东地区水灾,有港人捐资150万港元,只在登记表上写下“无名氏”三字。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各界10天募捐善款近20亿港元……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五片花瓣中各有一颗星,正与国旗上的五星遥相呼应,寓意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

  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滋润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不畏风高浪急,不惧山高水长。

  百余年屈辱国史,香港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但历史割不断血脉,时间冲不淡情感,“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四)深圳,罗湖。跨过罗湖桥,多少人南下寻梦,又有多少人北上淘金。桥下一湾浅浅河水,见证香港与内地彼此牵连。

  即将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让珠江两岸深度握手,一个形成完整闭环的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这不是一颗南海明珠,而是一串珍珠项链”。

  从30米长沟通两地之桥,到50多公里横跨湾区之桥,桥的意象,联通香港与内地,贯通过去与现在。从危危如一线孤悬,到巍巍似彩练凌波,折射出的是香港与内地“经济故事”的不同乐章。

  在深圳前海,商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创新试验,引来香港人对内地的新一轮投资热潮。20年来,从广东、深圳与香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到《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和实施;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呼之欲出的“债券通”,顶层设计更完善,毛细血管更畅通。

  今天,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是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香港作为国家连结全球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将更为凸显。过去,香港曾是内地与世界经济沟通的中介;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已经进入了合作发展的新时期。

  回首过去,国家改革开放之初,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港商创造的很多第一,见证港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更是冷暖与共。犹记两次金融危机,1998年,击退索罗斯的闪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2008年,推出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14项措施,提振信心、纾解民困、振兴经济。未来,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香港仍会对国家发展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国家也仍会为香港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祖国的发展需要香港,香港的发展更离不开祖国。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

  (五)香港立法会大楼里,陈列着一件现代艺术品:白墙上立着许多人像剪影,表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一个自由开放的香港社会,跃然而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20年来,“一国两制”已经由科学构想,变成香港的生动现实。

  今天,一个管治地方区域的全新模式已然成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宪制安排,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从百余年殖民历史中转身,香港需要重新调校自己的坐标。这样的调整,或需心态辗转、时间磨合,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必须秉持的根本原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具有强大生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都绝不会动摇。”中央也反复强调,对“一国两制”要坚定信心、坚守底线、坚决维护,强调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结合起来,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样的香港,才能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潮流中,找准自己的角色,才能在今天的世界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1990年,历时4年8个月的基本法起草工作结束,作为草委之一的金庸先生,提笔写下“一字千金筹善法,三番四复问良规”的诗句。这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创造性的杰作”,奠定了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民主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及监督不断深化……这些年来,香港的政制发展进程一直稳中有进。“有利于居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繁荣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样的政制发展,正是香港人的普遍心愿。

  “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来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开创了一条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智慧。加拿大深受魁北克问题困扰,曾派官员赴港专门了解“一国两制”的运行。这一全新的政治构想与政治理念,可谓中国对人类治理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独特贡献。正如撒切尔夫人的判断:“从历史的观点看,‘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六)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样的歌词,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回归以来,香港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密,“中国心”的跳动,更加强劲有力。

  “一国两制”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循,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近年香港出现了非法“占中”活动,发生了“旺角暴乱”事件,闹过立法会宣誓风波。这些事件和问题最终都得到依法处理,恰恰说明“一国两制”有着制度韧性,生命力强大,历久而弥坚。

  当前,香港的发展既有挑战和风险,又充满机遇和希望。面对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香港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同化解;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需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民众关切。在此关键阶段,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立场,以法律武器和创新精神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一国两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拓前进。历史终究向阳生长,走出困境、赢得未来,需要多点任重道远的耐心和智慧。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地球上机会最多的地方”。于香港,内地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有着巨大的牵引力。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香港第二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更须看到,今日香港经济之前途,不只是市场那么简单。祖国内地以巨大的市场、丰富的机会、创新的理念,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势能,可为香港之后盾、之支撑、之风帆。

  窗口、桥梁、跳板……在国家现代化的不同阶段,香港曾扮演不同角色。回归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从香港看香港”,也要“从国家看香港”,更要“从世界看香港”。经过20年的时间,中国已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参与者,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如何继续强化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双向服务平台功能?如何在中国以至亚太区发挥经济城市的典范作用?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让香港真正“无可取代”?答案应该是,从大势中把握机遇,搭乘祖国改革发展的快车。

  “中华民族是一个”,如何理解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决定了香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走向世界。胸有家国情怀、深谙商业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香港人,富有拼搏、勤劳、灵活、应变精神,一定能够在国家的未来中找准位置,也一定能够在新的世界版图中找准位置。

  (七)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道: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合,是中国大历史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回归的20年,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大历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深圳河两岸,多少对国家统一的冀望郁结于此。1842年8月,从“皋华丽号”船舱里那一纸条约开始,香港的沉浮、荣辱,就已成为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记号。“不知吾生尚能重见其复为中国疆土否?”清末香港土生土长的小说家何海鸣悲怆的喟叹,回响在几代人耳边。1997年的回归日,多少人泪飞顿作倾盆雨,以至香港滂沱大雨,也被视作上天欲一洗民族之辱。“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在民族复兴的图景中,香港定然不容缺席。

  太平山之下,多少对国家富强的渴望聚集于此。合和中心、红磡体育场,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火,很长时间里代表着当年国人对现代化的想象。邓小平曾说,“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在国家的改革开放中,香港曾发挥了积极的先锋作用、独特的桥梁作用、持续的推动作用、有益的借鉴作用。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中华民族的光环更加夺目,一代代香港人日夜期盼的,也正是如此。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香港更有着特别意涵。“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而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并获得了成功。20年来,“一国”根基不变,“两制”并行不悖,有创造历史的豪迈,有制度共存的包容,也有不断磨合的耐心,向着同一个复兴之梦,由分流而汇流。往更高远处看,内地、香港如此,台湾也未尝不是如此。

  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是民族的使命。身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都应该为此作出贡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民族复兴,这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

  (八)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剧《狮子山下》,讲述香港市民的艰辛努力、逆境图强,同名主题曲传唱出历久弥新的“狮子山精神”:“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2013年,“家是香港”的主题曲中,插入了《狮子山下》的旋律,唱出新时代的《同舟之情》:“同舟之情,携手走过崎岖,少不免会疑虑,亦挥笔写下去”。

  香江之畔,潮起潮落;狮子山下,同舟而济。20年走过,风云竞逐的维港,明灭闪烁的灯火,脚步不停的人们,共同组成了香港生生不息的意象。愿南海明珠,精彩永不落幕;愿同舟之人,脚步始终坚定,共同书写香江不朽名句。(任仲平)

“香港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
——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特别行政区纪实   “宁夏新闻网
归来二十载仍是少年
——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   那场启宁夏新闻网
习近平: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习近平在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时强调   宁夏新闻网
40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对这件事很上心!
  【学习小组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宁夏新闻网
习主席体验过的兵工科技
   央视网消息 :5月16日,宁夏新闻网
习近平绿色箴言厚植美丽中国
   央视网消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