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文学逆袭
核心提示
古稀之年,他不顾病魔折磨,仍笔耕不辍。他63岁发表第一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乡下秀才》,69岁出版《永宁方言精选》。一个基层退休工作人员,在16年里竟然写出两部作品,完成了自己的草根作家之梦。
活成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
翻开《永宁方言精选》,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作者西莽是一位古稀的草根作家,被称作“乡下秀才”。他是永宁县李俊镇人,本名范长华,年轻时种过地,做过会计,当过乡镇秘书,管过乡镇企业。
40岁那年,西莽通过参加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成为全区首批农民“大学生”。后曾担任宁夏味精厂厂长,被自治区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家称号。
从厂长岗位退下后,因环境落差他曾感到彷徨。“50多岁的人,退休后就该享享清福,不要再谋什么事业了。”一位朋友对他退休生活如此规划。但西莽认为50多岁正是阅历丰富、身体健康的大好时机,应继续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活成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他决定重操旧业,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了却多年夙愿。
“从19岁起,我就开始写日记。一种是流水账式日记,几十年从未中断;一种是自己跟自己谈话的日记,也有十几本;另外是工作笔记。这些日记,真实记录了我几十年的生活足迹、思想变化,是珍贵的创作素材。”西莽说,他经常重温这些日记,对过去的生活进行“第二次体验”,从而在塑造人物时摒弃个人好恶恩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使作品达到艺术的真实。
2000年1月,他重温“天天记”日记,查阅手头资料,细研中外名著和文艺理论,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为了自勉,他先写了一篇题为《年届六十从头活》的日记。
“决定开始写作后,朋友建议我用电脑。我连手机都玩不转,咋能学会电脑?再说都快60岁了,能学会吗?”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买了电脑和相关书籍,仅一个月就背会五笔字根,并在孙子的“小霸王”学习机上练习打字。
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西莽年轻时有写作短篇小说的经历,但没有写作长篇小说的经验。他给自己“请”了几种老师:名家、名著、生活、创作经验和人民大众,随时请教。
在他的《写作学习笔记》里,记录着如鲁迅的“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高尔基的“一定要找到自己”、张贤亮的“作家是写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等名家谈写作的言论。
经过10年努力,110万字小说《乡下秀才》于2010年出版发行。书中的时序、数据、人物关系、性格特点等,坚持源于生活。作品已远销全国16个省市,在互联网上点击率达2000多万人次。
第一部长篇小说完成后,西莽决定再一次挑战自己,出版一部《永宁方言精选》。
据史志记载,永宁县属移民地区,从明代至今,移民历史已有七八百年。各地移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语言相互融汇,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永宁方言。
开始创作时,西莽已年过花甲,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前。加上降压药的副作用,每到下午,常觉得体力不支,脑力不济。有时想停下来缓一缓,但一想到年龄、疾病,便打起精神。为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便内外交流,他身上经常带着一个小本子,不论坐车、散步还是休息,只要想到或听到新的方言词语,就赶紧记上。
他不耻下问的精神感染了还在上小学的孙女,一次,孙女交给他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一首儿歌,说是从外婆家听到的。他高兴地采纳了。
西莽给收词定了标准:既要多而全,又要精而准。“精”指收词要注意社会效果,对某些歧视性和有碍民族团结、过于粗俗的词语不予收录。“准”指所收词语必须是永宁人常用的方言词语,释义符合永宁方言本义,注音标调符合永宁方言发音。《永宁方言精选》中收集的13000多条方言词语,绝大部分是从群众嘴里听来的。
2013年3月,剧烈的房颤和心绞痛,又把西莽逼进了医院,做了两个心脏动脉血管支架。他只能暂时中断写作,但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创作——利用聊天向病友收集方言词语。
今年3月,《永宁方言精选》出版。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西莽决定,把自己100多万字的生活日记输入电脑,作为历史资料留给社会,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就要坚持写作,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记者 阎文华 实习生 谭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