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三措并举助力“十二五”生态移民显实效

01.09.2015  11:32

         “十二五”以来,按照自治区统一安排部署,盐池县先后规划建设了十六堡、北塘、隰宁堡3个生态移民新村,共搬迁安置花马池、惠安堡、麻黄山3个乡镇26个行政村2251户7616人,提前两年完成工作任务,并在配套设施建设、移民产业培育、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突出产业培育,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增收。

  以滩羊养殖、黄花种植、育苗、庭院拱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行流转、托管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引导鼓励移民多途径增收致富。 一是 为每户移民群众免费发放10只基础母羊,采取“公司+合作社+移民”的运行模式,引入公司流转养殖园区统一经营,对自养移民,用10只基础母羊和养殖暖棚作抵押,按照评估资产1:5的比例在农业银行贷款,户均可贷6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养殖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是 人均分配1亩水浇地,在确保土地权属不变、承包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移民新村土地集中流转给企业或大户,发展育苗、黄花种植等特色产业,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创收。对流转后无土地但有种植意向的群众,积极协调承租周边灌区的成熟耕地,确保移民群众的种植需求。 三是 在有条件的安置区为每户移民户配套1座蔬菜拱棚,并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发展庭院经济。 四是 县财政落实专项资金,加强创业培训指导,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并依托县内工业园区,由就业局、移民办组织移民到企业参观,现场看环境、看待遇、选岗位,实现自主择业。通过“政府引导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三种就业形式,确保每户移民家庭至少有1名成员走上务工就业岗位。目前,共培训移民5844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399人,自主创业566人。通过培育致富增收产业,实现移民逐步致富,与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强化管理服务,全力推进和谐新村建设。

  坚持把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作为建设和谐富裕移民新村的有力抓手。 一是 加强移民新村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两委”班子,完善工作制度,增强服务能力,制定了生态移民村“民主议政日”、民主理财制度等六项工作制度,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对移民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加强了移民新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是 加强宣传教育,结合“下基层”等活动,抽调干部组成3个驻村工作组,进驻移民新村全面做好政策宣传、生产生活困难协调、就业帮助等各项工作,使移民群众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增强“不搬没出路、早搬早致富”的信心和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决心。 三是 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对移民安置区按照居住区域进行分片划块,设立网格管理员,实行三级网格管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包片、责任包户,确保移民群众的每件事情有人管、有人解决。 四是 不断规范产证管理,及时为移民群众办理了“四证一簿”,即房产证、宅基地使用证、耕地承包证、圈棚使用证及户口簿,明确了财产权属。积极做好社保、低保转接、民政救助、子女上学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解除移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三、注重生态绿化,营造美好生活环境。

  坚持把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社区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幼儿园、小学、农资农家店、公厕及垃圾中转站等硬件设施,硬化了活动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高标准修筑了通村公路、村内主干道和巷道,开通了公交线路,方便移民出行,硬化活动广场3处18300平方米,安装路灯184盏,建设垃圾中转站2座,配置垃圾箱900个,3个安置区全部实现了“七通七有”。在强力推进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大力开展围村造林和庄点绿化,落实村庄绿化管护责任和措施,3个安置点总绿化面积达1813亩,总投资1834.39万元。加强新村规划管理,对移民自建和扩建住房,统一标准,杜绝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做好移民村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制定了村规民约,加强村容村貌整治,逐步改变群众生活陋习。营造干净、整洁的新村环境。加强生态恢复工作,落实责任、明确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面完成迁出区生态恢复任务。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