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陪读家长撇家舍业为哪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求学。为照顾孩子,家长纷纷寄居城市,过着边打工边陪读的生活。记者采访发现,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是导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因素。
为了孩子,家长进城陪读不计代价
固原回中高二学生何小昱,家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六年级时,父母托人把学籍转到原州区七小。爷爷奶奶跟着进城,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初中时,父母替换了爷爷奶奶,并租住在原州区五中附近。考上高中,又迁租到市区华福小区。
回想起这几年的漂泊生活,小昱的母亲葛芸感慨万千。她在餐厅端过盘子,在街头擦过皮鞋、捡过破烂。2010年年初,她和丈夫摆摊卖菜,经过几年辛苦打拼,现在一家人生活开支总算有了着落。“只要孩子有出息,我们做什么都不觉得累。”葛芸说。
杨国是一名货车司机,他和妻子识字不多,希望3个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老三杨琦瑞中考时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被固原一中录取。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杨国2013年在市区阳光佳苑购买了一套单元楼,家也从原州区头营镇搬迁到市区。“向亲戚朋友借了9万元付了首付,办了19年的按揭贷款,每个月除日常开销,要还2000多元房贷。”杨国肩上的担子很重。“家里的地撂荒了,城里消费又高,不是娃娃上学,我们不来城里生活。”杨国无奈地说。
在固原市区及各县城区,像这样的陪读家长还有很多。他们为了抢占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撇家舍业,甘当“学漂”一族。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是根源
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部分家长为何不计成本、甘愿背井离乡进城陪读呢?通过走访发现,原因多种多样。多数人认为,农村学校设施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记者通过走访原州区彭堡、官厅等乡镇部分农村学校发现,虽然有些学校新盖了教学楼,但设施仍相对不足。部分学校的教室、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与城区学校拥有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标准化操场等相比,有的学校只有录音机、电视机等普通器材,差距比较明显。
“在村小学上学时,体育、音乐、美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代,有时上、有时不上。”在原州区二小读书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而城区学校,这些科目由专业老师教授,每周按要求上课,比较规范。目前,固原市许多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英语课程教职人员紧缺,有些规模小的教学点甚至难以开设这样的课程。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是关键
有关教育人士认为,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陪读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陪读不值得提倡。“陪读现象”将加剧生源流动,农村生源会越来越少,师资力量将进一步削弱,而城里学校人满为患。
对此,固原市教育部门基础民族教育科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农村家长撇家舍业进城租房陪读已成为一种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通过招考特岗教师等途径扩充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按照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不均差距。(记者 安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