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视记者走进白芨滩:见证宁夏治沙奇迹

23.07.2017  08:20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洲 姚振国)7月22日,参加“全国卫视看宁夏”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北京、上海、江苏等6家卫视媒体的13名记者走进宁夏灵武白芨滩,见证宁夏治沙奇迹。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向记者介绍治沙情况。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位于银川市以东的沙山区。当记者乘车进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只见公路两边绵延起伏的沙丘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沙生植物,有柠条,有沙蒿,还有沙拐枣,一簇簇、一丛丛,让荒漠呈现出勃勃生机。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介绍说,这都是保护区经过多年的试验种植,最终选择并成长起来的耐旱灌木。“经过经过三代治沙人艰苦努力,目前,白芨滩防沙林场共完成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10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0.6%,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营造了一条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既保护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保护了银川、吴忠两市。”王兴东说

  看了宁夏人在沙漠上织就的草方格,还有从草方格里长出的沙蒿、柠条等沙生灌木,湖北卫视记者李昕感到十分吃惊:“在沙漠里植树,这真是了不起的工程呀!

湖北卫视记者聚焦治沙成果。

  王兴东告诉记者,白芨滩林场1953年建场,2000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防风固沙造林、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国有事业单位。“过去造林主要在春季,因为干旱,成活率非常低,植被覆盖率不到10%。后来,我们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植树主要放在七、八、九三个月,因为这个季节宁夏雨水多,成活率自然就高。”王兴东说。

  据介绍,2000年以来,保护区还运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推广了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雨季穴播、营养袋造林,撒播草籽、秋冬两季植苗造林等先进适用技术,既延长了造林时间,又提高了造林质量。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5%,提升到现在的70%,实现了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使沙漠从引黄灌区边缘后退了30多公里。

北京卫视记者聚焦治沙人。

  “过去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生命,现在保护区内动物种类达到115种,植物种类也达到306种,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 王兴东自豪地说。  

新建成的沙漠公园。

  环境改善了,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在林区建起了沙漠公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该做法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推进宁夏经济建设重点推广模式。

  “一代代白芨滩治沙人始终把防沙治沙、植树造林作为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终于把荒漠变成绿洲。这种坚忍不拔、不怕困难、永不放弃有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梁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