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按下“加速键”
盼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按下“加速键” ——代表委员关注的那些事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宁,天下平”,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黄河保护和治理要下“一盘棋”。今年全国两会上,由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和政协委员齐同生,陕西省政协主席韩勇,青海省政协主席多杰热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提案》,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西部地区:“渴”不容缓 健康失衡
水,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命脉。生态空间有多大,发展潜力就有多大。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六省区地处沙漠分布区或黄土高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差,用水困难问题突出。
崔波委员介绍,宁夏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强,这是黄河对宁夏的恩赐、对宁夏人民的偏爱。但水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宁夏发展的最大瓶颈,归根结底,生态脆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都是水资源短缺造成的。
委员们表示,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至2600毫米,水资源量为2813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9.8%。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定额低于全国水平。主要城市水质不达标、水源地保护困难,农村人饮工程水源分散、农民用水负担重,开发利用程度远超承载力。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81.6%,是沙尘暴高发区及风沙策源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退化沙化。沿黄河集中分布能源化工基地和工矿企业污染突出。河道径流偏小,湟水、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部分河段水质难以达标。生活生产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河道流量偏低,漆水河、大黑河等支流年年断流,河流湖泊湿地整体呈萎缩状态,生物多样性衰退。
加之黄河上中游水少沙多,汛期降雨集中,极易引发突发性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三门峡、青铜峡等骨干水库淤积严重,支流水库和淤地坝老化失修,洪水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胁。规划的古贤、黑山峡等水沙调控骨干工程至今没有建成,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减少大洪水出现几率的同时,造成宁夏、内蒙古河道泥沙淤积,出现新“悬河”,黄河生命健康存在安全隐患。
靶向治理:推动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西部地区破除发展瓶颈必须在水资源利用上做文章,夯实发展基础必须在水环境改善上下功夫,推动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包括东线、中线、西线3条线路,连接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构成我国北方地区“四横三纵”水脉格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自1952年提出,几代科技人员和国内外众多机构联合攻关,进行了大量勘测、规划和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2019年11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上要求“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等前期工作”。2020年1月9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入做好南水北调西线规划方案比选论证。4月16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涉及的隧洞进出口、主要建筑物、重要地质构造等影响工程论证的主要节点开展综合查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拟从金沙江叶巴滩水库、雅砻江两河口水库、大渡河双江口水库调水,经洮河入黄河,规划总调水170亿立方米,可保障黄河上中游省区及河西走廊、新疆地区城乡生活用水,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经济区、呼包银鄂榆经济区、陕北、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重点区域工业、现代农业和河道生态用水,缓解黄河资源性缺水局面,巩固区域脱贫攻坚成果,支撑西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程建成后,可提供黄河河道生态用水20亿立方米,增加河道生态基流,提高入海水量,维护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保障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按照“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模式,将人口适当向城镇集中,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压力,从根本上遏制区域土地退化沙化趋势,构筑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
委员们表示,通过建设黑山峡、古贤等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与上游龙羊峡、刘家峡和下游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建立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可遏制宁蒙河段“新悬河”发展,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确保“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让黄河生命健康、长久安澜、永续发展。
委员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规划。(记者 徐佳敏 李 徽 高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