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布局,十年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林木种业竞争力
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立足我国林木育种的战略需求,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编制并印发《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规划》承载了中国林木育种科研人员的美好愿景,描绘了未来十年中国林木种业大发展、国际竞争力和贡献力不断提升的宏伟蓝图。
一、聚焦四大战略,十年规划应运而生填补空白
《规划》一经发布就被视为未来十年我国林木育种科技创新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与多样性创新发展,促进林业扶贫,是《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聚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木材安全、加强粮油安全、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四大战略目标,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国家方略。围绕发展需求,明确战略布局,坚持长短结合,保障稳步发展的基本原则,完善创新体系,实现重点突破,对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围绕四大战略,加快推动品种创新和更新换代,当前迫切需要选育抗干旱、耐盐碱、抗病虫等林木新品种,为国家生态安全建设提供支撑;通过选育高产优质林木新品种,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加木材供给,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提供支撑;通过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木本粮油新品种,能够提高木本粮油产量和效益,促进木本粮油产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支撑。当今世界,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很多国际林木种业企业加紧布局抢占中国市场,必须通过大力加强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我国林木种业,提高我国林木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林木种业经过四十年多的发展,每一次品种上的突破都推动了林业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面临严峻挑战,与国际林木种业创新发展趋势比,仍有较大差距。《规划》客观反映了我国林木种业的发展现状、对种业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制约种业发展的科技问题,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制定了重点任务和种业科技工程,科学布局了未来十年我国林木种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凝聚了关键科技问题,有利于强化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指导创新行动,对促进我国林木种业创新发展,支撑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将提供有力的战略保障。
二、明确五项任务,问题导向抓住育种研究“牛鼻子”
以杨树为例,一个育种周期需要八到十年。如果一个人三十岁开始从事育种工作,一辈子“育三代”就退休了。从育苗到开花具有长期性,从造林到性状选择也具有长期性,而林木育种创新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长期性问题。
《规划》抓住了林木育种研究工作的“牛鼻子”,提出建立长期的育种基地,不仅回应了育种专家的呼吁,更是满足了基层育种研究的迫切需求。《规划》通过制定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苗培育;加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强化林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种业产业发展五项重点任务来有效解决育种的长期性问题,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办109号文件的内涵,突出了国家安全需求,突出了品种导向。
在重点任务方面强调了高水平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与长期育种基地、良种区试基地和良种基地等的协同发展,构建林木良种多元化、规模化的生产供应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家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和企业结合的林木良种生产与繁育基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建设,构建林木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创新体系构建与强化良种生产单位的地位,促进种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良种生产与推广利用。
创新是林木种业发展的原动力,《规划》以种业需求和制约科技研发的长期性问题为核心,制定了重点科技任务,将有力保障林木种业的创新发展。如果规划能够有力实施,必将对攻克我国林木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促进种业全面创新发展发挥重大推动作用,也将为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战略基础。
三、实施六大工程,科研、应用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工作者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为解决科研应用两张皮问题,《规划》实施生态抗逆树种育种工程、速生用材树种育种工程、珍贵树种育种工程、经济林树种育种工程、观赏植物育种工程和竹类植物育种工程六大种业科技工程。针对种质资源、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苗推广等重大技术环节,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进行全产业链系统布局,按照当前我国林木育种发展现状,结合国家造林需求和市场需求,兼顾百姓脱贫致富,突出品种导向,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做好基础研究,创新良种繁育技术,推动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实施。
《规划》设计的六大种业科技工程充分体现了林业的多样性与全面创新发展理念,涉及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相关领域的种业科技创新与良种培育成果将有力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将林木育种作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科技工程带动林木种业上下游产业发展,也将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新途径。
在专业科技工程规划上,将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作为工程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志,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与之密切结合,确保了科技成果的及时示范展示,为成果进一步转化与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林木种质创新的保障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建设,将转变现有林木种业科技创新的资源分散、内容重复、研发低效、转化乏力等问题,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利于林木种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稳定五大保障,全面支撑我国林木种业做大做强
“如果没有保障,队伍要散、资源要丢。”这是林木育种科研工作者的普遍担忧。
中国林木育种具有公益性和长期性,需要政府的稳定投入保障和持续开展研究。《规划》制定了统筹优势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稳定支持、鼓励协同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五项保障措施,明确政府间林木育种事权和责任划分,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林木育种工作聚集,积极促进国内外多样化的科技协同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加强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等制度,通过开放、共享促进有力地保障林业种业创新发展。
在保障措施制定上,《规划》强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木育种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通过体制机制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探索“工程+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现代林木育种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在财政投入保障方面,加大对林业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种质资源保存、长期稳定的育种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创新平台建设与维护等投入力度,通过加强对生态脆弱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的资金支持,加强人工林良种补贴力度,扩大经济林良种补助范围等;鼓励协同创新,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促进实现种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链式整合,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链体系转化;鼓励国内优势林木育种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林木育种科研和种子生产经营合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林木良种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优质生产资料,是林业发展的命脉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未来十年,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必将推动良种竞争能力和保障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夯实我国林木育种科技攻关及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我国林木种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必将得到全面提升。